日债崩盘,美债“受伤”

近期,美债收益率再次飙升,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6%。这波飙升背后,可谓“内外夹击”。

首先,是信用评级的“警钟”。5月15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Moody’s)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理由是联邦债务规模和利息支付比例持续攀升,财政状况令人忧心;

接着是5月22日,由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了被称为“美丽大法案”的财政议案。名字虽然动听,但代价不菲——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测算,这项法案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新增约4万亿美元联邦债务,无疑让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再度升级。

更意想不到的“助攻”来自海外——高盛最新报告指出,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崩盘式”上涨,成为推高美债收益率的“幕后黑手”之一。

问题来了,日债为何会“崩盘”?又是如何“拖累”美债的?

日债为何会爆发危机?

除了美债收益率一路走高,日债收益率也在飙升,如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至3.7%,创下历史新高。

大家都知道,国债价格和收益率是呈反向关系的,现在日债收益率大涨,意味着日债价格下跌,背后反映的是供给过剩,没多少资金愿意继续购买日债,甚至可能出现抛售行为。

5月20日,日本新发20年期日本国债拍卖结果惨淡,投标倍数仅为2.5倍,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投标倍数越高,说明市场对该期国债需求旺盛,投资者愿意积极认购,反之就是需求萎靡;更糟糕的是,尾差(即平均价格与最低接受价格之间的差距)飙升至1.14,为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尾差大说明市场对国债价格的认同存在很大分歧,需求明显低迷。

起因何在?

5月19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日本财政状况“比希腊还糟糕”。数据显示,日本债务/GDP比率已超250%,远高于希腊债务危机时的180%。

外围进一步催化了市场情绪——市场担忧在这场关税谈判中日元可能面临被动升值,也就是日元有可能会继续加息。

显然,日债危机是在最近一周“表面爆发”的,但其风险积累早在2024年就已逐步显现

自2024年8月以来,作为日债最大买家(日本央行目前持有日本国债市场52%的份额,是日本国债最大的买家)的日本央行一直在逐步减少日本国债购买额,并计划到2026年1月至3月将购买额降至每月3万亿日元左右。

日本央行之所以开始缩减日债,根本原因在于其多年超宽松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逐步显现——核心通胀率已超过3%,明显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2%目标,这一通胀压力促使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变。2024年3月,日本央行正式宣布结束长达八年的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至0.1%区间;2024年7月和2025年1月,日本央行再次加息,最终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5%。

在日债市场上,除了日本央行之外,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本土大型机构一直是最重要的买方力量,尤其在超长期国债(如30年、40年期)领域。但随着利率持续上升,这些机构的购债意愿明显减弱,市场甚至出现了被称为“买方罢工”的现象

2025年,虽然有金融监管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增持超长期国债,以满足久期匹配和资本监管要求,但实际效果有限。多数险资和养老金在完成基本配置后,因担忧进一步亏损,选择观望或调整久期策略,买债热情明显退潮。这种局面就导致日本长期和超长期国债的需求下降,市场供需失衡加剧,日债收益率大幅上行。

日债崩盘如何影响美债?

一方面,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债市,又是美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截至2025年3月,日本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为1.1308万亿美元。日本国债市场若出现危机,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如银行、寿险、养老基金)可能会被迫大规模买入本国国债。为了筹集资金,这些机构很可能会抛售手中的美债等海外资产,直接对美债市场造成抛压,推高美债收益率;

另一方面,日债收益率的飙升,推动了全球长期国债的“期限溢价”,即投资者要求更高回报以补偿风险。假如你是一个全球投资者,看到日本国债市场大幅下跌,你可能会担心其他国家的长期国债也有类似风险,于是你买长期债券的时候就会要求更高的回报,这样一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会被“带高”。

除此之外,日本一直因超低利率成为全球套息交易的“资金来源地”——投资者借入低息日元,投向美国等高收益市场以赚取利差。一旦日本利率迅速上升,这种套利空间将大幅收窄甚至消失,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撤回资金,回流日本本土,这就导致美欧市场的流动性趋紧,资金面压力加大。

可以说,日债危机不仅仅是日本的风险,也是全球债市,尤其是美债市场的“外部扰动因子”。

那么,日债危机能否得到解除呢?

短期来看,日债市场可能会有反弹。例如,日本政府可能会“指导”国有机构(如日本邮政、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等)大规模买入本国国债,来平抑市场动荡。

理论上,国债具备避险属性,在降息预期增强时更具吸引力。但当前日本基准利率仅为0.5%,降息空间有限,即货币政策支持能力受限。

从长期视角看,若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债务可持续性增强,市场对国债违约的担忧可能会减轻,投资者也更愿意持有国债。但现实中,日本正面临财政恶化和通胀压力的双重挑战,日债“彻底反转”前景依旧不明朗。

对于通过QDII基金或相关理财产品(境内账户+人民币)布局美债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日债引发的“外部拖累”值得高度谨慎

投资美债的几个“雷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投资美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境外券商或银行直接购买美债(境外账户+美元)。例如,北京银行的美元日日开账户,年化利率超过4%。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时,会产生大约0.5%的兑换成本。如果你还要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时,又会有另外0.5%的兑换费用。也就是说,换汇成本大约为1%,这部分成本几乎是固定的

实际上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汇率波动的风险。最佳做法是,在人民币升值(如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低于7.2)时兑现美元,在人民币贬值(如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高于7.35)时兑换人民币。如果我们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4时兑换美元,而现在汇率已降至7.17(截至5月26日),那么就会面临约3%的汇率损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换汇成本,最后美债的利差就会被完全“抹平”,甚至可能会出现亏损。

如何看待接下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

市场总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会通过贬值来缓解出口压力,但实际上汇率贬值并不总能刺激出口,升值也不一定会影响出口,因为中国是“双向依赖”的贸易模式——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重要的进口国。换句话说,人民币升值虽然可能让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看起来更贵,但也意味着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成本下降,反而能够压缩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

在此前妙投的专栏《人民币压不住了?》中也提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概率将在7.1至7.3区间内震荡,除非出现突发性的外部冲击事件——例如大规模贸易摩擦(如征收高额关税)或地缘政治局势急剧恶化——人民币才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但即便如此,在政策工具与管理框架存在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突破7.5的可能性依然较小。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QDII基金或相关理财产品(境内账户+人民币)投资美债,这种方式不涉及外汇兑换,因此无需担心汇率波动的风险,也没有汇兑成本。但近期美债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我们的美债基金自然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短期来看,长期美债的风险依然较大。无论是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6月到期的6万亿美债,还是日债崩盘对市场的“拖累”,都使得美债的风险不容忽视。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10年期和30年期美债的拍卖情况(通常每月各进行一次),以此判断市场对长期美债的实际需求。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524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28日 上午11:01
下一篇 2025年5月28日

相关推荐

  • “能源+医药”双线布局,美锦能源“跨界救火”迎涨停

    3月10日,煤炭概念股美锦能源开盘便迅速拉升涨停,截至发稿,仍锁死涨停,成交额5.45亿元,换手率2.63%,涨停板最高有12.28亿元。 消息面上,3月7日,国氢科技与美锦能源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氢能交通项目规模化落地,并启动“全国推广一万台氢能商用车”计划。此外,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长药控股破产整组事宜,有新进展。美锦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

    2025年3月25日
    8000
  • 早报 (03.06)| 深夜暴涨!中国资产,集体拉升!特朗普:“给其一个月的关税豁免”;李嘉诚拟228亿美元卖掉巴拿马等港口

    预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6日下午3时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今日下午3时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央行行长潘功胜、证监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率拟按4%…

    2025年3月25日
    12900
  • 刘煜辉最新发声:反内卷价格效果一定会出来,A股站上4000点也顺理成章

    7月29日,知名智囊学者刘煜辉在新浪一场直播中分享了他对于中国经济现阶段的一些看法,并且指出了未来明确看好的三个方向。 刘煜辉提到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一个微妙的时间窗口, 资本市场已经在通缩中待了3年多的时间,而现在刚好处于美林时钟转动比较敏感的时间窗口。 他判断通货紧缩的窗口有可能在下半年关闭,而反内卷的一揽子政策也将很快揭晓。 届时,代表通缩的资产头寸,下行…

    商业 2025年7月30日
    6300
  • 大超预期!美国6月非农新增就业14.7万人,7月降息彻底没戏?

    周四,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了14.7万个,较5月份有所改善,且超出经济学家预期的10.6万个。与此同时,失业率意外下降至4.1%,低于经济学家普遍预计的4.3%。 这表明企业招聘活动虽较年初有所放缓,但整体就业市场仍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 RSM首席经济学家乔·布鲁苏埃拉斯(Joe Brusuelas)表示:“从数据上看,完全…

    2025年7月4日
    6500
  • 2月宏观经济展望:提振内需仍是关键,风险偏好扰动市场

    中国1-2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进出口数据要到3月发布,目前中国仍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经济数据空窗期。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春节前发布的1月制造业PMI为49.1,较前值下跌1.0;同期公布的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1月综合PMI产出指数降至50.1,为202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表1. 1月PMI数据总体偏弱 资料来源:…

    2025年3月25日
    8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