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钱袋子”收益缩水,“存款搬家”再度上演。这届年轻人也告别“躺赚”,开始探索各式理财方式,转向“闷声发小财”。为此,北方经济网推出《存款搬家,年轻人花式理财》专题报道,聚焦利率变动下的年轻人理财新趋势。
5月20日,存款利率开启新一轮调整,国有大行3年、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降至1.25%和1.3%,较2022年高点下降逾100个基点,这也标志着银行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中小银行也迅速跟进,形成全行业利率普降潮。
北方经济网调研发现,许多银行理财经理主推产品已从存款转向保险,但保险业自身也面临利率传导压力。监管部门建立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正加速显效,行业预定利率研究值逼近2%,有险企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从2%降至1.5%,部分2.5%预定利率储蓄险于近期提前退出市场,多款万能险也暂停保费追加。
存款利率“1%”时代,保险产品成资金“避风港”
近期,北方经济网走访多个线下银行网点发现,理财经理基本不主动推存款产品,转而主推保险。在广州某国有银行网点,一理财经理向北方经济网展示了近期重点推介的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产品。他表示,这类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在于2.5%的预定利率和终身锁息机制。
“存款利率下调后,到期利息接近减半,实在没法接受。”即将退休的广州市民李先生向北方经济网透露,60万元三年期定期存款到期后,如果继续存,年利息将从1.65万元骤降至7500元。在理财经理建议下,他最终选择用流动性换确定性,将这笔资金转投养老年金保险,“虽然流动性差些,但能终身锁定2.5%的收益,心里踏实些”。
对于追求更高收益的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年轻投资者,则选择将资金分散至多个资产类别,采取“攻守兼备”策略。深圳90后软件工程师杨先生向北方经济网透露,其8成资金配置银行理财和黄金ETF,2成配置增额终身寿险作为养老储备。“2024年赶在3%预定利率保险产品下架前锁定了20万元额度。”他坦言这是自己首次进行长期资金规划。
徐雯细看保单才知道,其母亲投保产品的保单现金价值(即解约退还金),在第六保单年度末才可达已交保费的102%,提前退保会因扣除掉部分手续费而产生本金损失。“对老年人来说,这种长期锁定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比收益风险更致命。”她提醒投资者,“配置理财型保险前,应先筑牢医疗、意外等基础保障。”
受“资产荒”与负债成本刚性双重挤压,保险行业潜在利差损风险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监管部门近年来多次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保险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利率挂钩。
目前,保险产品利率已呈现持续下行趋势。2025年1月和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分别为2.34%和2.13%,较此前进一步降低。
面对利率下行,不少投资者选择抢在调整窗口期锁定较高利率。
据芝芝透露,十年前母亲为她投保了一份含万能账户的年金险,该万能账户的最低保证利率为3%。完成此次追加后,该年金险的资产总额已超过160万元。“现在每月能拿到4500元的结算利息,确实让人更有底气。尽管该产品结算利率已从早期的6.5%降至最低保证利率3.5%,但仍远高于当前银行存款利率。”
图源:受访者提供
芝芝的选择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锁定利率”成为热门话题。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大量投保攻略,有用户晒出百万级保单记录,也有人惋惜此前错过3%预定利率产品下架的窗口期。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预计,若利率进一步下行,保险产品需求仍将旺盛,但产品结构可能调整。“传统固定收益产品吸引力下降,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或成新焦点。”华创证券研报指出。
(应采访对象要求,徐雯、芝芝皆为化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