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已经和城市发展、产业链布局紧紧咬合。
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日益凸显。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也已来到需要顺势而变的节点。
今年8月中旬,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显示,全国共有120所高校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申报数量第一。
在当时,教育部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
高校为何扎堆开低空经济相关专业?缺口多大?谁在抢跑、如何重塑区域版图?
教育调整,才能支撑经济发展。
当前,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提速,重点领域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凸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正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
数据显示,2024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059.5亿元,同比增长了33.8%。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回答就业问题时就曾表示,“据有关部门测算,现在我国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此外,2024年11月深圳人社局印发的《深圳市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凸显了人才需求的广泛性。清单显示,共有52个领域的人才紧缺,涉及研发管理类、产品开发类、市场营销类、生产制造类等多个领域。
用于运输包裹的无人机 图源:图虫创意
以飞控算法总监为例,该岗位负责设计飞行器及云台的控制算法,属于五星稀缺岗位,要求精通算法设计与编程,并深入掌握飞控系统的开发全流程。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专业背景多集中于机器人、飞行器控制、计算机等相关方向,年薪可达150万元以上。
因此,2024年11月以来,教育部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等行动,其中之一便是面向低空经济。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
紧随其后,众多高校积极响应布局。根据《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全国共有120所高校申报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申报数量位居首位。
28省份40城争抢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加上教育部超常布局的6所高校,全国共有126所高校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覆盖28个省份、40个城市。
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多为教育资源丰富、低空经济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
“不仅如此,产业层面看,专业人才在多区域的聚集不仅形成人才高地,还将带动各地根据优势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低空经济集群。”全国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北京以研发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对接工业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珠三角侧重物流无人机、海岛场景运营;东北地区则依托老工业基地与军工资源,侧重无人机结构件制造、军民两用技术转化。
由此可见,学科教育的调整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而产业的壮大又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还能为教育带来更深层次的改革。
而在这一循环中,人始终是推动一切发展的核心引擎。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