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2G跃向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北方经济网、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华大集团(下称“华大”)正是此次倡议的发起方之一。而在25年前,华大就已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期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华大代表中国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1%,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率先能够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之一,带动中国基因组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这一决策虽在当时引发争议,却成为华大发展的分水岭——深圳极具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以及特有的产业生态,为其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养分和空间。
南下深圳18年来,华大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成长轨迹与深圳生物科技产业升级形成深度共振。其旗下核心板块华大基因(300676.SZ)核心业务基本涵盖了当前精准医学的主要应用,包括生育健康领域、肿瘤防控领域、病原感染检测和慢病管理领域等,服务网络覆盖全球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并开始向C端发力。
谈及当初这一关键选择背后的考量,华大集团CEO尹烨在接受北方经济网专访时用了八个字总结深圳独特的发展土壤,即“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他指出,“如果一击必中,就不能称之为创新。创新必然有失败,很可能是100个好想法中只有1个能够存活下来。来到深圳后,我们意识到深圳最了不起的一点正是在这,不仅是政府层面能够容忍失败、认识失败,社会各个层级都能容忍失败,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已成为这座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板块。依托技术积累与产业集群优势,深圳正从全球基因检测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向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转型。
从0到1,扎根深圳
尹烨:这一决定的根源只有八个字,深圳这座城市“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人类基因组计划测的是欧洲人的基因组,彼时,该不该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测中国人的基因组,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我们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是同一物种,但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基因片段、基因位点是不同的,生物医药健康亦有自主发展的机遇。
当时,我们想做这样的技术,一方面是紧跟国际步伐,另一方面是拓宽基因检测的应用范围。因此,我们从北京一路来到南方,来到深圳。南方作为创业的沃土,有无数机会,也愿意接纳不同的声音。
北方经济网:来到深圳,给华大带来了什么?
其二,“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建立在方方面面的基础之上。深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特大型城市,今年才成立刚刚45周年,但具备创新的条件,汇聚了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的奇迹之一。
从创办第一天就考虑国际化
尹烨:科学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不因文明、制度、国家不同而被更改。20世纪有三项了不起的“大科学工程”,即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成立于1999年,正是在这一年为代表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生,与美、英、日、德、法发达国家并肩,成为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当时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被我们戏称为“石破天惊”,在当时拿到了百米冲刺最后的入场券。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与国际顶尖科学大牛建立联系,学习对科学、技术到产业全链条、全球视角的理解,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这一刻度对我们至关重要,是我们不可能更改的刻度,正定型于华大诞生的那一日,1999年9月9日。
尹烨:早期阶段,还没有基因检测这个行业,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时,深圳以货物加工、贸易为主,没有很浓重的科研氛围。2007年,我们刚来深圳不久,绘制完成了全球首张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序列图谱,相关研究成果于2008年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而这篇文章也被称为深圳特区历史上第一篇顶刊文章,后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等杂志连发七篇。此后,深圳科研氛围愈加浓厚,开始逐步转为以科技、创新见长。
北方经济网:华大在国际合作方面亦非常活跃,公司是从哪一刻迈向国际化的?
在我看来,出海输出的关键就是标准、质量、技术、培训、教育等一系列软实力,这些既能带动当地就业,亦能促进当地税收和产业升级,而非简单地将工厂建到某一个地方进行单纯的产能输出。
尹烨:所谓难题,在于我们从未研究过某一类的技术,一旦开始研究,迭代不是难题。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两点,其一,要与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交流,新的想法是关键;其二,要与所有跨界领域生态链的人建立联系,比如我们与长春光机所合作,他们帮我们解决测序仪的镜头。过往,我们以进口镜头为主,但其价格昂贵,参数也不都符合要求,因此我们就在国内寻找替代品,寻找后才发现,有很多东西国内都可以做,只是我们相互没有发现对方。
北方经济网:华大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立身,您觉得华大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未来,华大基因在基因检测技术上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过往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出生缺陷,接下来我们将更聚焦肿瘤、心血管、传感染疾病的防控。像肿瘤这一领域,没有突然发生的癌症,只有突然被发现的癌症。癌症是有过程的,今天有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防大于治,这并非是治不起的问题,而是生存质量的考量。例如,宫颈癌在发达国家基本没有了,而在中国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一。这背后的逻辑是疫苗普及以及定期HPV检测筛查疾病。99%的宫颈癌都是被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长期反复感染,最后癌变,现在宫颈癌筛查检测方便,发现得早,大家自然会更加注意。
北方经济网:华大从科学到迈向科普,您如何理解科普的重要性?
从我个人而言,全平台我的粉丝超过千万,有人批评,亦有人赞扬,但重要的是科普带来了什么,尤其是给青少年科普,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增加一分,做这件事就值得。于科技而言,更提供了普惠性。比如疫苗到底该打不打,哪些可以打,哪些需要谨慎,人们出生之后必须要接种哪些疫苗,非黑即白并不准确,重要的是知道前因后果,知道依据。
尹烨:今年6月,哈佛建立了高端智库,分析了未来各产业不同国家的排名,其中生物技术在各国之间差距最小。在综合实力方面,今天中国的生物技术已远远将欧盟、日本甩在后面。在基因方面,我们的基因测序继续亦是引领全球的,美国同样的技术价格是我们的3~5倍,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以及基因药物等,中国在各领域追赶世界的步伐都非常迅速。
北方经济网:作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之一,华大未来如何与深圳的产业同频共振?
尹烨:当下,深圳强劲的产业之间都可以结合,比如医疗器械、诊断影像、基因信息等可以打造一个多组群的生命大数据模型,加之深圳的强大的互联网支持,以AI赋能生物技术,进入新的迭代阶段。从粤港澳大湾区角度,这里天然对外开放,高校、医院、研究所集聚,亦有区位优势等,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集群。从蛇口第一声炮响至今已经过去45年,大潮涌向了珠江,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里是支持企业,亦是支持开放的地方,而我们作为深圳的企业之一,将与深圳一同迈向下一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