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天价」冰杯,是不是智商税?

新眸原创·作者 | 李小东

如何将一杯水,在不改变任何成分的情况下,卖出3倍甚至更高的价格?

答案是做成冰杯。

当农夫山泉把一瓶卖2元的矿泉水冻成冰块后,价格竟然翻了近3倍——这款22.8元4斤的袋装冰,最近在社交媒体频频“刷屏”。

官方介绍显示,这款产品主打“千岛湖水源”和“超低速缓冻工艺”,相比流水冰工艺冰块,更持久耐融,详情页中还将家庭自制冰“等待冰冻时间久,融化速度快,气泡、杂质多,卫生无保障”等痛点一一列出,凸显自身优势。

但这其实还不算“天价”。此前农夫山泉4.5元一杯(160克)的散装冰杯,单价更是贵得令人咋舌:以克重计算,其价格实际接近农夫袋装冰的2.5倍,是原瓶装矿泉水(500ml)的7倍。

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市场增速——《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连续两年超300%的消费增长,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耗48杯的数据,让年人均饮用仅20杯的咖啡都显得黯然失色。

毫无疑问,水被冻结后,这一原本不起眼的夏日消暑配角,悄然转化为流通于市场的新硬通货。我们不禁叩问这个赛道的本质:“冰杯“究竟是根植于可持续价值的“好生意”,还是借势场景的智商税?

尤其当年轻一代在咖啡机旁摆上几百元的家用制冰机,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洁净冰块时,农夫山泉的冰杯,又该如何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01

这个夏天

没有谁能够拒绝一杯冰块

年轻人对于冰块的追求,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典型的例子,近几年,制冰机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一度成为家电销售榜单上的宠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制冰机市场规模飙升至29.8亿元,在全球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占据了14%的份额。从2019年到2024年,大大小小的家电品牌接连入局,中国制冰机内销市场规模从19.6亿元增长至29.8亿元。

家用制冰机的价格逐渐变得亲民,价位在200-1000元不等。高效便捷的制冰体验,成本更低,过程也并非复杂到难以企及。以中档400元左右的机器为例,6-8分钟便能产出冰,单次出冰量可达9颗,一箱冰量能达到90颗。

制冰机让一部分年轻人在家中轻松实现“冰块自由”,与此同时,冰杯市场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冰杯为什么能卖高价?

本质上是用工业能力解决消费小痛点。

家用冰箱做冰太慢、冻出来有白絮且不卫生、小店的食用冰融化快得不够喝半杯咖啡,最大的魅力在于即时性:年轻人常在下班途中、逛街间隙或工作疲惫时,激发起对冰饮的渴望,远水不解近渴,而便利店随处可见的冰杯,恰好能在第一时间满足需求。

无需漫长等待制冰过程,无需繁琐准备,只需花费几元钱,就能迅速将手中的普通饮品,变成一杯清凉爽口的专属冰饮,这种即买即用的便捷体验,是家用制冰机所无法比拟的。冰杯还为年轻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DIY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心情状态,将各种饮品与冰块自由组合。

农夫山泉特别强调“千岛湖水源+超低速缓冻工艺”,说这是“纯净慢融冰”,解决家庭低效冷冻的痛点;便利店冰柜把一杯杯透明冰块放在最显眼位置,旁边配着各种咖啡液和酒饮,暗示着场景化解决方案。

消费者付的4到7块钱里,大多买的是“此刻伸手即来的可靠冰块”,解决的是“立即获得卫生、透明、融化速度可控的冰块”这一核心焦虑的服务溢价,真正买冰的支出微乎其微。

盒马99%回购率的食用冰蝉联榜首两周,小象超市食用冰热卖榜排名第三、超万人回购,冰杯市场的火热,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参与。

传统制冰领域的老玩家,如冰极限、冰力达等,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它们通过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和严格的制作工艺,确保冰块的纯度与质量。除此以外,便利店、商超等渠道也推出自有品牌冰杯,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打开市场,像罗森、7-11等连锁便利店里,冰杯都被摆放在冷饮区域的显眼位置。

新兴品牌不断涌入的同时,以蜜雪冰城、古茗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纷纷销售1元冰杯,就连蒙牛、伊利等乳饮巨头也跨界尝试……这些场景证明市场已形成共识:在特定场景下,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确定性体验本身具有高额定价权。

02

结水为冰身价翻倍

这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商业世界里,确定的需求往往意味着确定的生意。但需求的存在只是第一步,就比如要评判冰杯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还需从多方面去剖析。

仍以农夫山泉为例,在成为冰块之前,矿泉水的成本结构主要包括原材料及包装成本、制造费用、人工薪酬、取水及处理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等。

水是自然资源,农夫山泉水厂多建在如千岛湖这样的天然水源地旁,取水成本极低。据其招股书显示,“取水及处理成本”所占比重每年都在总收益的1%之内,是几项成本中最低的。原材料及包装成本才是大头,生产瓶身所用的主要原材料PET以及其他包装材料,占据销售车成本60%以上。

矿泉水是一门高毛利生意,从毛利率角度来看,冰杯似乎同样会有不错的表现。

农夫山泉2kg装的“纯透食用冰”在山姆会员店售价22.8元,经测算,以单杯冷饮使用冰160g计算,成本约1.8元左右。与农夫山泉500ml售价2元的瓶装水横向对比,在等量水源的前提下,食用冰的价格实现跃升。

瓶装水的核心成本集中于瓶身与瓶盖,而纯透食用冰采用塑封袋包装,包装成本占比近乎忽略不计,其真正成本在于水源净化、缓冻工艺能耗以及冷链运输投入。但即便如此,借助已有的销售渠道,农夫山泉通过ToC模式销售的纯透食用冰,毛利率仍远超瓶装水的传统利润水平。

然而,据媒体报道,传统制冰工厂的实际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工厂制冰耗水高,4吨自来水最终产1吨冰。其利润几乎被包材、冷链运输和运营成本压缩到极致。一般袋装食用冰的价格20kg仅15元左右,不少工厂老板也表示,每杯冰杯利润仅0.1元甚至更低,再扣除包材、运输、运营成本后,利润空间极小。

这也意味着,对于冰杯玩家来说,“规模化”是生存关键——只有通过大批量生产、集中覆盖核心市场,才能摊薄运输和固定成本。

与此同时,随着冰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同质化明显且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商品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价趋势,原本4-5块一杯的冰杯,降到2-3元。

在这一过程中,以农夫山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或许仍能够凭借采购成本优势、品牌心智和供应链网络的规模效应来维持利润,且冰杯对农夫山泉而言仅是 “夏季场景补充品”,其核心利润来自饮用水、功能饮料等产品。

更重要的是,冰杯作为流量入口,能够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他系列商品,通过“冰杯+风味饮品”的捆绑组合,从而抬高客单价。

然而,对于依赖单一冰杯产品的中小工厂来说,由于产品从材质到规格高度相似,消费者难以感知差异,只能通过降价抢订单。原本4-5元的高价期,利润尚可覆盖成本;降至2-3元后,0.1元的微薄利润已接近成本红线,一旦出现包材涨价、运输费上调等波动,经营压力自然更加明显。

此前有报告称,2024年,中国食用冰市场规模达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其中冰杯作为核心品类表现尤为突出。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近50杯,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盒马数据显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销量同比激增60%,冰杯+饮料的搭配场景成为消费主流。

如今,在这门看似很“小”的生意里,暗涛汹涌,中小企业和大品牌正呈现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

对于前者来说,深耕区域高端市场换取高溢价、凭借OEM代工依附头部企业成为供应链一环,或许会成为应对市场竞争加剧的选择。而对农夫山泉等玩家而言,盈利的核心并非冰杯本身,而是“用微利产品巩固渠道,用品牌势能虹吸市场份额”——这正是大企业的“生态位优势”,也是中小工厂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3371.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7月4日

相关推荐

  • 60亿美元“卖身”?谁会是星巴克中国的“意中人”

    高瓴、凯雷、美团谁能行? 作者 | 周昆 编辑 | 趣解商业消费组 近日,星巴克中国区举办“反向管理层路演”,吸引了包括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 据媒体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介于50亿至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元至430亿元,由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预计交易将持续到2026年。 图源:微博截图 按此估值,若交易成功或将成…

    财经 2025年6月26日
    2300
  • 深度复盘AI Pin:爆款AI硬件的崛起与陨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奇点漫游者,作者:赛先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科技圈从不缺少梦想家,更不缺少试图颠覆现有格局的“勇士”。Humane 的AI Pin,无疑就是近期最受瞩目的那一位。 由苹果前资深员工创立,顶着“下一代计算平台”、“iPhone 杀手”的光环,AI Pin 承载了太多期待。 然而,从万众瞩目到黯然收场,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业…

    2025年4月25日
    6300
  • 业绩回暖、股价承压,三只松鼠赴港上市能否重构价值锚点?

    在营收重返百亿俱乐部后,三只松鼠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4月25日,这家坚果零食巨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若成功登陆港股,将成为国内首个实现“A+H”双上市的零食品牌。 其赴港背后的支撑力,显然来自近期披露的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三只松鼠全年营收达106.22亿元,同比增长49.30%,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大增85.51%。不仅…

    财经 2025年4月29日
    5200
  • 新浪杀入“饭圈”,谁吃?

    跨界,似乎正成为2025年餐饮行业的基调。 周黑鸭宣布推出椰子水品牌丫丫椰,库迪咖啡悄悄卖起盒饭,海底捞紧锣密鼓在杭州开起麻辣烫馆和烘焙店。 此外,小米卖风扇、腾讯卖咖啡、京东开药店。 在餐饮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新玩家——新浪,也悄然加入。 新浪卖米,并不是一时兴起,有媒体记者搜索发现,“新浪米”商标的注册方是新浪公司。 在sina新浪米官网看…

    财经 2025年6月23日
    2200
  • 特朗普让我的中美反向代购梦,死灰复燃?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费南茜 编辑|苗正卿 题图|AI生成 “感谢特朗普,现在我有必要去一趟中国买这些东西了。” 最近,在美国TikTok爆款视频的评论区,这样的留言屡见不鲜。 这些播放量动辄破百万视频里,中国商家们“揭秘”奢侈品背后的低成本生产线,刷新着美国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 这些内容点燃了长期被困在高物价里的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欲,也把他们引向了DH…

    2025年4月30日
    5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