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G信号覆盖在深圳的一条条街道、一架架无人机之间时,这座城市已经悄悄完成了从“摇把子”到“极速宽带先锋”之城的跨越。
图源:图虫创意
谁能想到,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这里仅有县级邮电通信网,打电话靠磁石式人工交换机,俗称“摇把子”电话,长途电话则需要人工台转接。
深大电话破开了深圳通信的“第一道口子”,随后几年,华为、中兴相继在深圳创立,标志着深圳发展通信事业正式起步。
也许是命运使然,40年前,43岁的侯为贵在蛇口工业区创办了中港合资公司、中兴通讯前身中兴半导体;两年后,43岁的任正非在深圳南山区南油新村创立了华为公司。
彼时,深圳刚刚开通电话机,“一话难求”成为那代人的集体回忆。作家段亚兵在《深圳科技创新密码》一书中写到:“我家里的第一部电话就是这一年(1985年)安装的,记得安装价格是2400元。我当时的月工资才是几百元,安装一部电话花掉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但自己不但没有嫌贵、反而极度兴奋。”
1994年,华为推出C&C08万门机,任正非在亚太通讯展上提出“世界通信行业将三分天下,华为占一分”的愿景。次年中兴ZXJ10万门机发布,两家公司均以低价横扫农话市场,形成“双万门”对决。
为什么是深圳?
“中兴上市时是用的深圳指标,当时深圳有两家公司获指标申报上市——中兴和深圳机场,后来增加了盐田港。我觉得这一点深圳市委市政府是高明的,不是简单的地方政府在企业里占有股份就给上市指标。中兴的股东组成里面,并没有深圳国资,但深圳还是能够给我们指标,大力支持中兴上市。我觉得政府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侯为贵说,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哪个城市能做得比深圳还好,“它的思维方式在那个时代是领先的。”
1998年,华为销售额已达到89亿元,中兴通讯为40亿元。3年后的2001年,华为的销售额、利润分别达到255亿元和20亿元,中兴分别为140亿元和5.7亿元。到2024年,华为全年营收已经达到了8621亿元,中兴通讯的全年营收为1213亿元。
发展最快的10年
2008年,深圳成为首批启动3G“中国标准”TD—SCDMA业务测试和试商用的城市之一。随后一年,3G技术在深圳全面铺开,市民的手机开始能流畅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移动互联网的大门正式向深圳敞开。
“2013年被称为4G元年,当年3月,深圳已建成3000多个TD-LTE基站。”曾在深圳运营商工作的吴越(化名)回忆称,“当时正开始4G的大规模建设。常常是上午开会确定方案,下午赶赴现场勘察选址,晚上加班出图,工作节奏异常紧凑。”
谋定5G智能新时代
所谓5G-A(5G-Advanced)是5G增强型技术,比5G更快,支持更多通信频段,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大模型与终端算力的同步跃迁,通信网络不再只是比特管道,而是被AI重新定义为“感知-计算-决策”一体化的神经中枢。
“中兴通讯扎根深圳40年,我们深感荣幸能与特区共同成长。”中兴通讯相关负责人告诉北方经济网,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下一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5G、全光网络和智算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升级,全面支撑创新突破;AI技术的演进以及深化应用,不仅推动了智算中心建设和消费端业务增长,同时将带动网络建设的增长,成为驱动未来3-5年ICT行业攀升的核心引擎。
“作为从深圳起步并扎根于此的高科技企业,中兴通讯将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与区域产业优势,持续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依托深圳丰富的创新资源,与本地领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协作,持续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借助深圳深厚的产业基础,与产业链伙伴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开放、协作、可信的AI生态体系,推动通信网络、算力资源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各行业实现数智升级。”负责人称。
另外,今年2月,华为宣布在业界首次将5G-A与AI技术深度融合,在无线网络中全栈引入智能化能力,并通过数字孪生站点和基于无线智能体的数字人团队,构建了高效的工作流智能体协同体系。
汪涛表示,5G-A与AI的深度融合正在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移动终端正从以APP为中心走向以Agent为中心,AI技术和IoT的深度融合,让物联成为智能世界的入口;网络智能化从聚焦运维效率走向频谱效率、能耗效率和运维效率俱优。而华为将通过大上行网络体验、多样化终端生态、多模态智能业务、全场景物联能力、多维度商业模式五大维度解锁5G-A潜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