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大逼空” ! 美股全年涨幅转正,外资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

在中美关税大战缓和的背景下,全球股市上演“大逼空”行情,5月13日为过去5年中全球美股第二大净买入日,买入主要由空头回补推动。

与此同时,5月14日,上证综指站上3400点大关,恒生指数亦大涨2.3%报23640.65点,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最新财报超出市场预期。

本周,中美股市、GDP增速前景被众多机构上调。5月14日上午,高盛将中国2025年GDP预测从4%上调至4.6%。尽管关税的未来走势仍不确定,但机构目前预计,2025年和2026年中国实际出口额将基本持平(此前预测为每年-5%)。接受记者采访的国际资管机构投资人士和分析师认为,近阶段市场乐观情绪有望延续,提振A股和港股的表现,而未来的贸易谈判进入2.0阶段,仍将主导中期的市场走势。

美股上演“大逼空”

美国半导体股隔夜大涨,带动标普500指数全年涨幅转正,这主要受益于一则积极消息,即沙特与美国签订5年AI订单。英伟达与Humain将在未来5年合作在沙特建设数据中心,首阶段将部署18000颗GB300 Grace Blackwell芯片。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后,美股短暂地达到了熊市的定义标准,标普500指数下跌近20%,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23%。但是,高盛交易台方面的信息显示,本周正上演“大逼空”行情。5月13日为过去5年中全球股票市场第二大净买入日(达到3.7标准差),买入主要由空头回补推动,单日净头寸上升2.6个百分点,从一个月前的65%升至73%。

也就在上一周,机构投资者的情绪还颇为审慎,美股多空基金的净杠杆处于近五年低位,表明主动型基金经理并未完全参与本轮反弹。根据高盛上周对客户的情绪调查,当时客户情绪依旧接近贸易战暂停前的悲观水平——66%的受访者为看空,仅19%看多。

这种谨慎的情绪也体现出,在市场出现巨变的情况下,逼空行情会来得尤为猛烈。

海外投行交易员对记者表示,资金流方面,长线资金并未表现出对个股的追涨意愿,整体资金流动较为有序。但是,随着13日市场上涨,CTA模型资金买盘上升,目前在震荡或上涨的行情中,预计将有约110亿美元的标普500买盘流入。

经历了反弹,未来市场会发生什么?多数机构认为美股仍可能维持势头,但波动或加剧。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奥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认为,尽管关税方面的消息令人鼓舞,但关税水平仍高于4月之前。美国的有效关税率维持在13%,而经济增长也正处于放缓之中。进一步的风险还在于,硬数据(例如就业数据等)若开始恶化,投资者可能会提高对衰退的概率预期,市场可能再次陷入下跌。

在他看来,熊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结构性、周期性和事件驱动型。结构性熊市是最严重的一类,通常由资产泡沫和私人部门高杠杆所引发。当泡沫以某种方式破裂时,去杠杆往往会演变为银行业或房地产危机,最终导致严重的衰退和熊市。这类熊市并不常见,包括:大萧条、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资产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周期性熊市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前夕,当投资者预期企业利润将下滑时,股市会提前反应;事件驱动型熊市则是由外部突发事件所引发,它们打断了原本较为良性的经济周期。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美股不太可能经历一场结构性熊市。

盈利数据驱动港股大涨

全球市场的乐观情绪也传递至亚洲市场,叠加积极的业绩数据,对海外变化最为敏感的港股大幅反弹,恒生指数在14日的涨幅超出2%。

这主要受到互联网巨头的业绩驱动。例如,5月13日,京东公布财报,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接近行业平均增速6%的三倍;调整后经营利润同比上涨38%(市场预期16%),主要来自经营杠杆与全品类增长。食品外卖成为焦点。管理层提到日订单已接近2000万单,平台入驻商家超100万家,骑手供给充足。但机构认为,未来补贴回归常态后,亏损可能超预期,盈利可持续性尚待验证。

5月14日傍晚,腾讯亦发布了财报,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3%,达1800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22%,至610亿元;各业务板块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均有所提升;资本开支环比下降至274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为365亿元),与管理层此前指引一致,但同比仍大幅增加(+130亿元,或+91%),主要用于支持AI相关领域的发展。

国际投行Jefferies亚太区互联网及媒体行业主管庄耀鸿(Thomas Chong)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腾讯的总营收分别超市场一致预期和我们预期2.5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分业务来看,游戏收入超出预期,其中国际与国内游戏表现均超出预期;市场营销服务收入也高于预期;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则符合预期。”

建银国际首席港股策略师赵文利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随着中美互减关税准备开启实质性谈判,港股展现充足韧性,已成功修复4月初的下跌裂口,恒指有望站稳22800点,短期上望24000~24800点,并围绕财报业绩及政策方向展开结构性行情。港股后续上升空间主要取决于90天关税暂缓期结束前,中美经贸谈判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二季度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的程度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会否在三季度重启降息。

在他看来,目前港股估值底层逻辑已经由估值修复为主,转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内需转型的估值重估。

外资上调A股评级、中国GDP预测

上证指数也重新站上3400点,近期多家外资机构上调了中国股市评级,包括野村等,而如高盛则始终保持了“超配”的评级。

这一前景的改善与经济基本面的修复紧密相关。5月13日,高盛将美国2025年四季度同比GDP增速预测上调50个基点至1%,因中美达成较低关税协议,将标普500的2025年12个月目标点位从6200上调至6500;也就在14日,高盛将中国2025年和2026年实际GDP增速预测分别从4%和3.5%上调至4.6%和3.8%。出口前景的改善是主要原因。

渣打最新表示,仍维持2025年中国GDP增长4.8%的预测(原先预测已经高于同业,因而并未调整)。

不过,机构认为需密切关注未来的变化。渣打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则对记者称,贸易紧张局势缓和,但未来仍可能出现摩擦与波折。

机构认为,中国的潜在刺激政策将提供缓冲。丁爽称,如果今年两会批准的财政刺激方案得以充分实施,基本上可以抵消美国关税上调的影响。如果未来中美贸易谈判反复,预计政府将加大财政刺激力度,这一点在4月政治局会议上得到了强调。

当前,机构对A股的情绪也更为积极。5月14日,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对记者表示,全部A股盈利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5%,非金融板块得益于一季度GDP增速提升而录得4.2%的同比盈利增长。这与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所显示的一致。考虑到低基数效应以及更多支持政策的推出,预计今年A股盈利将呈逐季回升态势。

瑞银认为,考虑到目前A股市场较全球新兴市场仍大幅折价,全球资金或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该机构目前建议战术性增配成长、小盘股,这可以增加投资组合的弹性。小盘股或因具有更高的海外收入敞口,而能够在市场成交额反弹的背景下跑赢大盘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2178.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

  • 石破茂对美强硬表态

    据环球时报,5月2日下午,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接受日本富士电视网独家专访时强调,在与美国政府的关税谈判中,日本绝对不会接受对汽车加征关税。 另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于日本时间5月2日早晨,在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举行了第二轮日美关税谈判,历时约2个小时。 在谈判中,赤泽亮正对美国推行的一系列关税措施表示极为遗憾,再次强烈要求美方…

    观察 2025年5月3日
    6900
  • 今年前4月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千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52.6%

    5月12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4月,我国汽车市场总体表现良好,产销较去年同期实现平稳增长。其中,内需潜力加快释放,起到较好支撑作用;出口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形势下保持稳定;新能源汽车表现活跃,产销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据统计,今年1至4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17.5万辆…

    观察 2025年5月12日
    6000
  • 柯南剧场版又来了,新登场足智多谋人物灵感来自诸葛亮

    距离《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引进中国仅半年时间,柯南最新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下称《独眼的残像》)于6月27日在中国院线公映。这是柯南剧场版第28部作品,也是引进速度最快的剧场版。 上映首个周末,《独眼的残像》单日票房占比、排片比超越《F1:狂飙飞车》《酱园弄·悬案》,位列档期第一。截至6月30日零点,该片累计票房来到1.57亿,猫眼专业版…

    2025年6月30日
    1000
  • 突发!缅甸发生7.9级地震,云南多地有震感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新华社,缅甸最大城市仰光震感强烈。 另据央视新闻,云南多地有震感。泰国全国有震感,曼谷震感持续数分钟,民众纷纷离开高层建筑,涌到街上。 微信编辑 | 龙王

    2025年3月28日
    5700
  • “15天再入院率”攀升!

    2025.05.20 本文字数:4785,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 摘要:分解住院的认定迷雾 来源 |健闻咨询 一位国家医保局官员在最近的一次公开发言中透露,2024年次均住院费用的个人负担占比明显下降,降幅达到了5%。 但可喜的数据背后,有学者结合另一项数据提出隐忧:2024年享受住院待遇总人次却增加4.48%。 两个数据的一增一减,背后是另一层隐秘:次均费用的…

    2025年5月20日
    7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