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2G跃向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北方经济网、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很难想象,45年前,脚下这片被称作“粤海”的土地,还只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如今已挂出103家上市公司的门牌号,诞生10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以每平方公里超200亿元的产值,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浓缩的奇迹样本。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接受北方经济网采访时总结:“粤海街道的发展,其实就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每一步都和深圳特区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深圳特区成立45年来,粤海街道大致走过了四个关键阶段——(1980年-1992年)“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试验田;(1992年-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的主阵地;(2009年-2021年)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区;(2021年至今)全球科技创新的策划地。”
巨头扎根“往事”——拓荒者精神
最早,粤海街道因境内有地处粤海之滨的粤海门村而得名。这是一个处在海滨洼地的村子,一下雨就成泽国,村子东南面约2千米就是深圳湾。
1990年,深圳南山区成立,次年划分片区,科技园的位置正好落在了粤海街道辖区。当时粤海街道辖区内只有科技工业园、深圳大学和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南油集团的前身)。
最早一批来粤海街道的就有侯为贵,当时中兴通讯以电话机加工订单起家,而后成功攻克数字程控交换机,开启中兴通讯的科技征途;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把华为从南油大厦搬到粤海街道管辖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深意工业大厦,在这租下两层办公室,潜心搞研发。如今这两家从粤海街道破土而出的企业,已如参天巨木深植全球通信产业。
1996年是关键的一年,深圳湾畔的创新种子——以深圳科技工业园为基础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获批成立。这片规划面积11.52平方公里的园区,像一粒火种,再次点燃了粤海街道的创新激情。此后,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以及多个创业孵化器也在十几年间相继成立,新一批骨干企业的创业史诗在此交织沸腾。
谈及在粤海街道落户的原因,飞亚达方面向北方经济网回顾道,“粤海街道靠近深圳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这在地理上为我们早期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精密制造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香港的钟表业当时在全球举足轻重,这种地缘优势对我们的学习和交流至关重要。”
腾讯大厦落成的次年,2010年,大族激光科技中心在其旁边建成,成为大族激光(002008.SZ)全球核心研发基地;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也在这一年于粤海街道高新南区奠基,其在几年后成为大疆的居所,后来大疆自建“天空之城”大楼后搬离。
而大约5年前“拿地”的字节跳动、小米集团如今也已相继在粤海街道“扎根”。今年7月,外观酷似“魔方盒子”的小米深圳国际总部正式开园,字节跳动的深圳景湖大厦也正式启用,粤海街道又亮起两座崭新地标。
随着科技巨头们相继在此扎根,粤海街道的创新磁场开始迸发惊人能量。光启技术(002625.SZ)、明微电子(688699.SH)、四方精创(300468.SZ)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齐聚于此。原本散落在其他深圳各区的高新技术公司也逐渐被吸引过来,产生群聚效应。
数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汇聚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包括以中国电子、中兴通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与通信产业集群,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和数字产业集群,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等。
在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中,众多创业者出身于腾讯、华为、中兴等大厂,他们选择摘下“工牌”,脱离既定的轨道,去照亮未知的疆域。
2004年,腾讯创立仅6年,姚星便加入了马化腾麾下,在腾讯度过16年光阴。那时AI热潮尚未到来,姚星曾领导研发了腾讯的存储系统、搜索引擎和云平台,历任架构平台部总经理、基础架构部总经理、搜索技术部总经理。2016年4月,腾讯AI Lab成立,姚星被任命为负责人,成为腾讯原创科研的掌舵者。
就在这个构想提出后不久,2020年11月,一家名为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元象科技”)的企业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姚星。
在今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评选中,元象是广东省唯二上榜的通用大模型企业。凭借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成绩,元象也连续三年入围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且排名逐年上升。
刘祥向北方经济网分析:“科技巨头本身就像一个强大的‘人才蓄水池’,它们凭借自身的平台、资源和品牌,吸引了大量有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很多青年创业者在这里积累了技术、管理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为自己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巨头构建的行业生态也培养了一批熟悉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成了青年创业的重要人力资源。”
“来了都是深圳人”——新故事的起点
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睿心医疗”)三位创始人郑凌霄、兰宏志和马骏的创业故事便是在这里开启。
彼时,兰宏志还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仿真实验室技术负责人,郑凌霄正在底特律从事力学仿真的工作。他们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马骏,届时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负责开发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和影像引导手术算法。
2017年,睿心医疗应势而生,两年后,公司凭借睿心分数(RuiXin-FFR)项目获得A轮融资。2020年3月,睿心分数成为首批进入AI三类证创新审批通道的智能医疗影像产品;同年6月和2021年1月,睿心医疗完成了A+轮和B轮的融资。2021年4月,睿心分数(RuiXin-FFR)获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证,正式上市,也是在这一年,睿心医疗开始在硬件上发力,研发并推出全国首个诊疗一体化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而这样梦想实现场景,在粤海街道的每一天都在上演。在这片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放弃大厂高薪毅然创业的“离轨者”,有怀揣梦想从海外归来的追梦者,也有每天挤地铁上下班、为理想拼搏的普通打工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但相似的,是深圳人骨子里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
他们来到深圳,来到粤海街道,“来了就是深圳人”——他们在这片土地扎根、奋斗、筑梦,在粤海街道拿到一个门牌号,粤海街道的招牌也因奋斗于此的人而一次次被擦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