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爆发以来,AI领域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一直备受热议。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并未消散,反而越演愈烈,全球进入人工智能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节点。
傅盛认为,“基于人才厚度,中国团队在实践上更快,只要是范式定义好的领域,在中国现在的算力体系下,中国团队会更快。例如现在很火的Agent创业团队,中国团队一贯有优势,与实践结合可能会在某些方向实现反超。”
张朝阳则从文化基因角度补充称,中国人非常聪明,在儒家文化驱动下,人愿意往高处走,勤奋与竞争意识是隐性优势。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国在AI、芯片、算力甚至整个科技领域全方位正追赶甚至超越美国。
联合伟世发布的《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AI人才储备数量已突破70万,同比增长25%。报告特别指出,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了AI专业,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
当被问及若晚出生30年会创业做什么时,同时扮演企业家、教师、科普主播角色的“卷王”张朝阳表示,在如今AI时代,若晚生30年,自己会被卷入AI创业,投身AI、人形机器人、脑科学领域,聚焦比特与分子/原子融合的物理智能、生物智能方向。
张亚勤预测,大约需要5年时间,信息智能的通用AGI在视频处理等各方面可达到人类的水平;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物理智能,可能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实现;脑机接口、大模型技术与人类大脑、器官及生命体深度融合等生物智能,涉及到多个跨学科领域的突破,整体需要15-20年才能实现。
傅盛则强调“智能”和“意识”是两回事,首先要定义人工智能的“理解”是什么,如果每次输入对应的输出都能正确,则可算作理解。
同时,他认同张亚勤的观点,“人工智能可以被视为智商的放大器。物理智能或许还需要发展很多年,但是在认知层面、语言认知推理层面,通用人工智能的智商已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