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要点 ·
货币与信贷背离,政府部门在信用扩张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货币流入私人部门后,私人部门对资产定价的主导能力明显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权益资产而言,除了两融资金的推动,居民“存款搬家”现象在本月数据中也有体现,后续关注其持续性。
2025年7月社融存量增速提升至9.0%(前值8.9%),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政府债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贷款(社融口径)减少426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贷款余额同比下探到6.9%(前值7.1%)。
7月信贷减少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企业和居民贷款有所回落。如何看待新增贷款转负?
一方面,有效需求需要进一步提振:经济仍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房地产融资需求仍有一定拖累。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银行业绩考核、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以及“反内卷”背景下金融机构规模情结逐渐淡化的作用。6月银行为应对半年度考核,将部分贷款项目前置,7月新增贷款超季节性回落。同时,地方政府化债推进下,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对短贷的需求有所降低。此外,“反内卷”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规模情结有所减轻,有助于挤出虚增贷款。
7月M2增速8.8%(前值8.3%),M1增速快速回升至5.6%(前值4.6%)。M1快速回升,主要是由于2024年同期低基数,此外化债资金下达和结汇意愿增强对企业存款继续形成支撑。M2增速进一步走高,主要是居民风险偏好明显抬升,“股牛”行情下居民将部分存款“搬家”到风险资产,体现在非银存款同比大增。
如何理解:货币与信贷的背离:
该现象的本质在于:由于私人部门有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需求,政府对信用扩张起到重要支撑,在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过程中,政府信用扩张事实上创造了新的货币。
在新货币流入私人部门后,私人部门对资产定价的主导能力明显提升,并不断创造新的货币现象:如2023年以来的居民提前还贷、2024年的沪金溢价和掉期溢价、2025年的企业结汇,再到如今的居民存款“搬家”到风险资产,所有现象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动机:修复资产负债表、以及在符合风险偏好的资产中寻找更高收益。
风险提示: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进程不及预期
1
政府融资贡献继续抬升
2025年7月社融存量增速提升至9.0%(前值8.9%),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政府债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贷款(社融口径)减少426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贷款余额同比下探到6.9%(前值7.1%)。企业债券新增2791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其中城投债净融资同比少增524亿元。
其余分项的具体变化情况为:股票融资有所扩量,新增505亿元,同比多增27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77亿元,同比多减522亿元;信托贷款新增149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未贴票减少1639亿元,同比多减564亿元。
2
信贷:如何看待新增贷款转负
7月信贷减少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企业和居民贷款有所回落。拆分结构来看:企业中长贷减少2600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企业短贷减少5500亿元,同比持平;票据融资增加8711亿元,同比多增3125亿元;居民中长贷减少1100亿元,同比少增1200亿元;居民短贷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元;非银贷款增加2026亿元,同比少增31亿元。
如何看待新增贷款转负?一方面,有效需求需要进一步提振:经济仍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房地产融资需求仍有一定拖累;此外7月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回落至荣枯线下方。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银行业绩考核、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以及“反内卷”背景下金融机构规模情结逐渐淡化的作用。6月贷款数据大超预期,部分原因在于银行为应对半年度考核,将一些贷款项目前置,导致7月新增贷款超季节性回落。同时,地方政府化债推进下,企业流动性压力减轻,导致对短期贷款的需求有所降低。此外,“反内卷”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规模情结有所减轻,地方对低效率同质化项目的再审视也有助于挤出虚增贷款。
3
货币:居民存款“搬家”
7月M2增速8.8%(前值8.3%),M1增速快速回升至5.6%(前值4.6%)。拆分来看,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50万亿元,同比少减3209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财政存款减少7700亿元,同比多增1247亿元。
M1增速回升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低基数的贡献,2024年同期企业存款搬家和财政投放偏弱背景下M1增速较低;另一方面源于化债背景下企业流动性改善较多,汇率升值预期下企业结汇意愿强烈,对企业存款形成支撑。
7月居民风险偏好明显抬升,“股牛”行情下居民将部分存款“搬家”到风险资产,体现在非银存款同比大增,从而支撑M2增速进一步走高。
4
如何理解:货币与信贷的背离
货币与信贷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一体两面”,但两者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走势分化程度不断拉大,如何理解货币与信贷的背离?
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由于私人部门有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需求,政府为信用扩张提供重要支撑,在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过程中,政府信用扩张事实上创造了新的货币——这是货币与信贷背离的主要原因。
在新货币流入私人部门后,私人部门对资产定价的主导能力明显提升,并不断创造新的货币现象:如2023年以来的居民提前还贷、2024年的沪金溢价和掉期溢价、2025年的企业结汇,再到如今的居民存款“搬家”到风险资产,所有现象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动机:修复资产负债表、以及在符合风险偏好的资产中寻找更高收益。注:本文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货币与信贷:为何背离——2025年7月社融数据点评》,报告分析师:韩朝辉S0880523110001、张剑宇S0880124030031、梁中华S0880525040019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