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当下,坐绿皮火车慢悠悠出游是一种奢侈。主动选择绿皮火车的人,显然不着急到达终点,而更看重路途中的风景和情感状态。
文化和旅游部以及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长假国内有3.14亿人次出游,其中铁路客运量为1.017亿人次,占近三分之一。中国人与火车之间的亲密关系长达数十年,整个国家庞大的铁路网络连接起人们的家乡与目的地。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绿皮火车越来越少。与之伴生的老铁道、小城镇和旧工厂,也在被遗忘。怀念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很多有心人抢在旧事物消失之前,去体验和记录。
旅行作家、摄影师齐栋(笔名、网名“巴伐利亚酒神”)就是一位有心人,他的绿皮火车旅行写作已经持续了20多年。齐栋出版了《老火车的时光慢游》《绿皮车站》《我乘火车穿过俄罗斯》等书,曾在多家旅行网站上分享经验,并在央视纪录片《乘着绿皮车去旅行》中出任嘉宾。
小时候,齐栋把火车视为玩具。打开绿皮火车的车窗,把头伸到窗外吹风,让他觉得自己“像个船长”。如今,他的探访之旅却带有“抢救”性质,与地方城镇、交通和社会的变迁赛跑。
“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意识到,中国不仅有高速铁路和快捷便利的高科技生活,更有很多被有意无意遮挡在主流视线之外的事物。”齐栋在新书《绿皮火车,去乡野中国》中写道。书中记录了他近年在内蒙古、贵州、重庆、四川、云南、河南、湖南、陕西和江西乘坐绿皮火车的行程。
齐栋希望,随着商业力量的不断注入,地方政府、企业和有识之士可以携手合作,让绿皮火车成为更完善、更方便、更受欢迎的文旅出行选项。他很看好这个市场的潜力,因为喜欢慢生活、对广阔的中国腹地充满兴趣的旅行者,正变得越来越多。
开启车窗吹着风,去看更真实的中国
《绿皮火车,去乡野中国》一书的封面,被设计成一面大大的车窗。“窗外”绿油油的草原一望无际,羊群背后是牧民的家。这是坐火车去远方时,常能看到的一种风景。
齐栋认为,坐绿皮火车旅行是一种“走马观花”,给人以非常舒爽且没有危险的体验。他说:“火车会带你穿越很多荒蛮的地区,经历大漠、雪山、草场等各种自然景观。只需开着窗,就能像孩童一样,看遍整个世界。”
齐栋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很多美景。在内蒙古牙林铁路的4181次(海拉尔—满归)绿皮火车上,能看到成排的落叶松,深秋把森林染成金黄色。在老成渝铁路上,齐栋乘坐5612次(重庆-平等)绿皮火车沿着长江徐徐前进,青山绿水沁人心脾,远看江边小镇就像一套精致的模型。
齐栋的母亲曾是一名从上海到山东插队的知青。“80后”齐栋上小学时,就有多次往来上海、山东的经历。“80年代,相对来说物质并不丰腴。当时,火车对小孩的吸引力非常大,坐在绿皮火车上,打开窗户伸出头去,风吹在脸上,我感觉自己是一位船长,像驾驶大船乘风破浪在航行。”齐栋笑称,童年美妙记忆埋下的种子,使他成年之后坐火车旅行总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总想接着坐。
在高铁时代到来之前,绿皮火车主导着我国的铁路客运。但随着高铁线网的延伸和几轮铁路大提速的实施,绿皮火车被大量替代。尚存的绿皮火车也发生了“质变”,其主力已经换成了不可开窗的空调车。记者在今年“五一”假期乘坐的C313次(昆明南—西双版纳)列车也穿上了“绿色马甲”,但其属于城际动车组,时速在120km左右,37分钟就把记者从昆明南送到了玉溪。
一提到空调车开不了窗,齐栋就有些遗憾,他认为真正的绿皮火车带来的是非常不一样的感觉。不仅仅是风,绿皮火车的慢,它蜿蜒曲折的线路及其途经的地方,让人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齐栋称之为“乡野中国”,他经常会不赶时间地坐车,不设计那么周密的计划,“我更愿意坐慢火车,在车上看一点一滴,看从一个城市、一个乡村到另外一个地方之间的过渡”。
很多普通人也因此带着奇遇走进了齐栋书中。在四川乐山的金口河,三线建设814厂家属区的一家国营理发店“红华理发馆”还开着,店里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穿着白大褂的理发师大姐对齐栋说:“像你们这种拿着相机进来的人,总是大惊小怪的。”在一列从湖南怀化到贵州凯里的火车上,齐栋持票对号入座,被两个一脸凶相的男人拒绝。过了几站,他竟看到那两人被公安带走了——他们是被通缉的逃犯!
真正的绿皮火车仅剩两对,却成了网红
在中国铁路12306客户端上,现在能买到的非空调绿皮火车仅剩下两对,这可能是大众并不熟知的一个“冷知识”。但这两趟车却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它们都开行在成昆铁路上,途经四川大凉山地区,即5633次(普雄—攀枝花南)、5634次(攀枝花南—普雄)和5619次(峨眉—普雄)、5620次(普雄—峨眉),车上的常规乘客有带着家禽去出售的彝族乡亲、上学或返家的学生,以及装备齐全的自媒体创作者们。
齐栋认为这两对列车可能是中国当今绿皮火车处境最典型的写照。车走得慢,5633/5634次全程353公里(耗时9小时18分),平均每12分钟停一站;票价便宜,最低仅2元;车厢环境“相当硬核”,齐栋坐在座位上,忽然有鸭子来啄。此外,相关画面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各地网友带着猎奇与朝圣混杂的心态上车拍摄。
官媒称赞这两对列车的扶贫公益性,齐栋对这一点很认可,而他更为看重的是车上彝族同胞的真实生活。2018年,齐栋和央视纪录片《乘着绿皮车去旅行》摄制组一起登车。他上了列车的最后一节去体验,这是行李车改装而成的“牲口车厢”。按照铁路的一般规定,人畜不能混乘,但为给乡亲们贩售家禽家畜提供方便,列车特意进行了改装。“不偏不倚,我刚上这节车厢,一只羊就把屎拉在了我的脚上。万万想不到,羊屎蛋落在脚上会那么疼,真是万炮齐发的感觉!”齐栋回忆道。
如果在周五坐车,还会遇到通勤的彝族学生大军。西昌附近的月华站离中学比较近,车到站之后,列车员非常紧张地下车接学生们一个个上车。“尽管是一个很小的站,但每个人都会走过一个安检仪,有节奏地让仪器发出‘滴滴滴’的声音。成百上千的学生涌入绿皮车,有点像蚁群在吃大青虫。”
学生们学习都很用功,上车后就会坐下拿出书本写作业。齐栋采访了身边的一些学生乘客,得知有的孩子家远得超乎想象,在成昆铁路小站下车之后,还要再翻山越岭走十几个小时,翻过几座大山,才能回到村里,回到家。然后周一凌晨,天不亮就出发,踏上相反的路,到火车站月台上等车回校。
“如果你是抱着拍照打卡等目的坐上这趟火车,拍摄时一定要记得尊重他人,尊重当地习俗。”齐栋认为,“大凉山扶贫绿皮火车”是一个很好的田野调查现场,如果说大城市、飞机、高铁是“中国的A面”,这样的绿皮火车上,就能看到“中国的B面”。他希望,当人们有机会通过绿皮火车去观察社会时,既对乘坐环境有十足的心理准备,也要充分去享受有趣的遭遇,去观察到更丰富的东西。2010年左右,齐栋第一次坐上成昆铁路上的绿皮火车,看到一车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的彝族乡亲——他们平时就是这样穿着漂亮的衣服出门。那一幕让他感觉像时光穿越。过了10年,重返这条铁路时,齐栋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化。“一些当时还年轻的人,现在稍微苍老了一些,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穿着一身民族服饰。时代的发展究竟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
也许就是每个人手上的智能手机,标记了时光的流逝,现在的乘客都会刷着抖音、快手,看短视频消磨时间。齐栋觉得,衡量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无法找到绝对的东西作为参照物,各种因素像拧在一起的麻花。有些始终没变,有些已经突飞猛进,只有深入到地方去看,才能发现真正发生着的变化。
对话齐栋:绿皮火车有潜力成为受欢迎的旅游产品
第一财经:现在铁路常规开行的绿皮火车在减少,另一方面也不断有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推出旅游列车产品。你觉得这方面的前景如何?
齐栋:肯定有前景,现在已经有一些好的旅游列车产品出现了,高端列车相对多一些,比如呼伦贝尔号、丝路梦享号等。以后也会有一些更接地气的产品,更适合背包客等人群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让产品线更丰富,需要一个过程。日本有很多知名的旅游列车,中国这方面也会发展起来的。
旅游列车符合现代人的旅行需求,它对现代人的旅行有补充作用,也能把只能跑慢车的老的铁路利用起来,避免浪费。我觉得自由度可以更大一些,不一定拘泥于某一条线路。设计一些省内或省际之间的联动,对地域发展,对游客的旅行选择,都是很好的。
第一财经:据你观察,这些创新做法是不是应该更多靠商业的力量,让一些能够实施运营创新的主体去尝试?比如旅游开发公司,或一些个人。
齐栋:没错,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的问题。把旅游与常规运输结合起来,找到最简约的方式,同时也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出行产品。
现在的定制列车,绝大多数都是由一些商业公司运营,它们与国企有一些合作,但国企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商业运营中去。一般来说,有专门策划能力、掌握成熟运作方式的公司,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很多经过商业考量的方案。更多的主体加入进来,会从各自的角度,量身设计适合目标人群的产品。就像近年中端酒店逐渐发展起来了,对以前高端酒店和普通连锁酒店为主的市场是个很好的补充,广大的旅游人群就有了更丰富的选择。
第一财经:如今高铁越来越多,很多地方的普铁废线、慢车取消,有些城市就没有火车路过了。这带来了很多影响。你觉得各地可以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一些怎样的应对?
齐栋:这个问题现在挺大的,老铁路上能看到很多例子。比如湖南省安化县,它的火车站安化站离县城非常远,下火车要先坐船3个小时,再换乘公交车才能到达县城。过一阵子我打算去一趟,体验并记录一下。
有很多高铁站用城市冠名,但其实距离城市很远,需要做好配套服务。一个城市如果真的想用新车站来打出城市品牌,服务一定要跟得上,车站要有公交车、接驳车,且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加强宣传也是必要的。得让别人知道有这样的车站,可以到这里来坐车。我们这些爱好者出去旅行要查地方信息、查交通路线,可靠的官方信息和更丰富的引导就很重要。现在比较流行上小红书查,但上面的旅行和交通信息即时性比较强(可能并非最新信息),还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缺乏可靠性。
有时是用户个人思想的强烈表述,有一些偏见存在,比如发布者评价某路线“请避雷”等。所以,明确完整的信息发布是很重要的。在车站安装实时车次动态显示屏,至少贴出班次时刻表,也是好的。
我相信随着铁道爱好者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铁道旅行意识更强,铁道旅行的概念已经变得更成熟,越来越多人会通过社交媒体,把看到的、拍到的东西发到网上去。有关部门看到这些,相应也会跟进,作出一些改变。
第一财经:坐绿皮火车是一种情怀,你对宣传绿皮火车文化有什么好提议?
齐栋:在上海已经有不少例子。最近有一个特别火的咖啡馆,一尺花园(淞沪铁路月台店),就是在中成智谷创意设计中心园区里,用绿皮车厢打造了一座咖啡馆。在大柏树的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也有一家瑞幸咖啡开在一列绿皮火车上,这个地方做得很早,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现在在很多城市的广场或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绿皮车厢,它的使用方式大多是开咖啡馆、公益图书馆等。有的是把车厢里面稍微装修一下,作为一个打卡的空间,或作为地方科普宣传、博物馆之类的文化空间。
为什么会把车厢用起来?我觉得首先是大家心里有情怀,都知道绿皮火车是有独特性的。有一批人在怀念绿皮火车,有人看到这种独特性是有商业潜力的,所以会去改造利用。文化的推广需要商业推波助澜,现在案例已经一个接一个,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
各地绿皮火车改造的旅馆、客栈、民宿已有不少,其中有一些已经非常有人气。比如湖北黄冈的袁夫稻田,老板买了几节废弃的绿皮车厢,打造成精品民宿,装修得非常好,房间里边有浴缸,室内硬件不亚于星级酒店。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的金沙海火车旅馆,是一家知名的火车民宿,以沙漠下的星空为主题,很多游客去。
我也希望将来国铁或地方铁路,能真正地推出一些更好的产品,定制列车、条件比较好的绿皮主题旅游列车都可以。绿皮火车可以内部做一些装潢改善,再保持比较亲和的票价,开行一些有意思的路线,一定有非常好的出路。
《绿皮火车,去乡野中国》
齐栋 着
广东旅游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