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的反洗钱监管拟再度升级。
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正式施行,此次征求意见稿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文件指出,《办法》是为了预防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秩序而制定。
取消现金存取业务尽职调查相关表述
2022年1月,《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第1号发布)》发布。上述文件在第二章第十条中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曾在当时回应称,从统计上看,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总体上看对客户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
对此,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在接受北方经济网采访时表示,“《征稿》中删减,体现出金融监管部门在平衡反洗钱与便利公众金融服务之间做出的调整。此前规定引发市场关注和一定争议,在执行中也给部分民众带来不便,此次调整更加务实。”
北方经济网注意到,除了现金存取业务,对于银行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等业务,新版《办法》仍有相关规定。
截至目前,《办法》仍在征求意见阶段,能否真正施行尚未可知。不过征求意见稿同时指出,拟将自施行之日起同步废止之前的相关文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