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我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未来十年名义GDP增速不低于5.4%。但过去8个季度的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因此,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可能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设定年均增速不低于5.5%的目标。名义GDP增速回升的关键是物价。如果GDP平减指数能够回到2012-2025年的平均水平,即年均同比+1.7%,加上未来十年4.4%以上的实际GDP增速,名义GDP增速将能达到6.1%,超额完成2035远景目标。促进GDP平减指数回升,除了供给侧“反内卷”之外,需求端“促消费”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反内卷”主要促进工业价格回升,对于服务价格影响较小,而当前价格形势里更重要的是服务价格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负增长,这是“反内卷”难以解决的,更需要依靠大力提振消费需求来促进服务价格回升。

(1)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中间层次是翻一番目标,第三层次是年度经济增速目标。年度增长目标是根据中长期目标而确定的,往往需要较高的年度目标,来保障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2)关于中长期增长目标有两个表述,一是2035年GDP或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这个并没有作为定量目标,更多是作为参考。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稿时,习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

二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明确的2035定量目标,具有约束力。

(3)两个目标表述的核心差别在于是否包含物价,翻一番目标是衡量实际经济增速,接下来十年年均4.4%即可。如果要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2020-2035年平均增速需要4.7%,2021-2025年平均增速5.4%(预计2025年5%),剩下10年需要4.4%,对应十五五期间需要4.7%左右的平均增速,十六五需要4.0%左右的平均增速。

(4)中等发达国家目标,需要接下来十年名义GDP增速不低于5.4%。2024-2035年,我国人均GDP需要从13660美元提高至24300美元,假设中长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不大,对应国内经济的年均名义增速需要达到5.4%。

(5)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可能是重要目标,以保障2035远景目标。过去8个季度,我国名义经济增速平均只有4.2%,距离5.4%的中长期目标仍然有差距。主要原因是物价偏弱,过去8个季度GDP平减指数平均为-0.9%。如果物价恢复常态,名义经济增速会有更大提升空间。2012-2025年,我国GDP平减指数的季度平均增速为1.7%。如果GDP平减指数能够回到常态,加上年均4.4%的实际经济增长,2025-2035年名义经济增速将达到6.1%,将能超额完成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目标。因此,预计十五五期间名义经济增速可能成为重要的年度目标,比如十五五前期为5%左右,物价回升后,后期为6%左右,这样十五五期间名义经济增速不低于5.5%,可以保障实现2035远景目标。

(6)促进GDP平减指数回升,除了供给侧“反内卷”之外,需求端“促消费”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反内卷”主要促进工业价格回升,对于服务价格影响较小,而当前价格形势里更重要的是服务价格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今年二季度GDP平减指数约为-1.3%,第二产业为-3.06%,第三产业为-0.12%。服务价格负增长更需要需求端政策解决,需要依靠大力提振消费需求来促进服务价格回升,如类比于“以旧换新”的服务消费补贴等。

风险提示:(1)影响2035目标的除了物价外,还有汇率,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长期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美元计价的人均GDP;(2)如果房地产、消费、出口、人口等领域发生较大的形势变化,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也会改变;(3)国内各项改革的推进也会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实际经济增速,这样的话对物价的要求可能更低。

正文

10月将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如何理解“十五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中长期目标着手,一是2035年翻一番,二是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三层目标体系:远期目标决定年度目标

理解“十五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先要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三个层次的。最高层次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中间层次是翻一番目标,第三层是年度经济增速目标。年度增长目标是根据中长期目标而确定的,往往需要较高的年度目标,来保障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中长期目标集中体现为“三步走”战略,1987年以来,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经历了三个版本迭代

最早的版本是1987年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第一次提出了“三步走”战略[1]。他指出:第一步在80年代末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50美元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达到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个版本:1997十五大确立了新的“三步走”战略,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三步走”第二步的定量目标是经济总量要在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1997年,原“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实现,基于新的形势判断,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2010年后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十六大延续了十五大的“三步走”战略,但对其中的第二步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经济总量要在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第三个版本: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最新的“三步走”战略,把原“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部分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第二步是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1987和1997前两个版本“三步走”战略里的第三步,原来是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提前到2035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在“三步走”的长期战略指导下,我国提出了多个中期翻一番目标。1987-2012年,从十三大到十八大,陆续提出了多个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倍增目标,大多是每十年翻一番、每二十年翻两番。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年度目标围绕翻一番目标制定。翻一番所对应的年均GDP增速是固定的,比如10年翻一番或20年翻两番,年均增速应在7.2%左右;15年翻一番,年均增速应在4.7%左右。因此我们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的年度GDP增长目标大致围绕着翻一番目标制定,如2000-2010年,平均GDP目标是7.6%左右,小幅高于翻一番对应的7.2%,尽管这期间实际经济增速达到年均10.6%,但经济目标并没有定的特别高。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近些年较少使用翻一番表述,十九大和二十大都没有再提出翻一番目标。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稿时,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

但中长期经济增长,仍然有定量目标要求。如2020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增长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2

翻一番VS中等发达国家:两个目标的差异

2.1 翻一番:实际增速不低于4.4%

关于长期增长目标有两个表述,一是2035年GDP或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这个并没有作为定量目标,更多是作为参考;二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明确的2035定量目标,具有约束力。

两个目标表述的核心差别在于是否包含物价,翻一番目标是衡量实际经济增速,接下来十年年均4.4%即可。从实际增速来看,如果要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2020-2035年平均增速需要4.7%,2021-2025年平均增速5.4%(预计2025年5%),剩下10年需要4.4%,对应十五五期间需要4.7%左右的平均增速,十六五需要4.0%左右的平均增速。

按照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的一些预测,接下来十年完全能够达到4.4%以上。如社科院金融所张晓晶和汪勇(2023)的预测,基准情形下,2026-2030年经济增速在4.83%左右,2031-2035年为4.35%,尽管疫情、中美脱钩、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可能带来额外扰动,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对冲三大因素的不利影响。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2.2. 中等发达国家:名义经济增速不低于5.4%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除了实际经济增速外,还需要考虑物价和汇率。

首先,怎么界定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GDP?目前并没有官方定论,广泛使用的是3个国际机构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一是世界银行口径的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高收入。2024年,世界银行口径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一共有87个,最低门槛是人均GNI超过13935美元。

二是IMF的发达经济体口径。IMF《世界经济展望》将所有国家分为两大类:发达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IMF口径的发达经济体有41个国家和地区,最低门槛是人均GNI超过21930美元。

三是联合国口径的发达经济体。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出版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WESP)将全球所有国家划分为三大类:发达经济体、转型期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UN DESA口径的发达经济体有37个,最低门槛是人均GNI超过15320美元。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我们认为,中等收入国家可能是世界银行口径的高收入国家,排位30%-70%的范围。原因是,2020年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时,习总书记曾经提到“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从表述来看对应的即是世界银行的高收入标准。步入高收入国家后,再过十年到2035年,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段,达到高收入国家的30%-70%排位,可能就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不断变动的,每年按照SDR货币篮子国家的物价水平调整,近似等于1987年美国6000美元人均GDP的水平。2024年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DP超过13935美元,从历史来看,这个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每年世界银行按照SDR平减指数调整高收入国家标准,而SDR平减指数是根据SDR经济体每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Fisher加权平均得到。每年高收入国家标准,大致相当于1987年的6000美元,按照SDR经济体的物价调整得到,可以简单用美国物价作为SDR物价的替代,趋势较为接近。1987年的6000美元按照美国通胀计算,在2024年是14141美元;按照SDR通胀计算,2024年是13935美元。

由于世界银行每年调整高收入国家标准,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对实际增长因素考虑较少,因此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速,这使得高收入国家不断扩容,1987年时只有41个,2020年达到80个,2024年为87个。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是多少?大致在24300美元左右。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13660美元,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2024年标准为13935美元)。按照最新的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后30%分位,人均GDP超过24300美元,就属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高收入国家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如果高收入国家从目前的87个增加到100个,后30%分位的人均GDP可能不会明显上升,我们假设2035年的标准仍然是24300美元。学术界一些观点也认为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对应人均GDP在2.4万美元上下,如表4。

2035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未来十年名义经济增速不低于5.4%。2024-2035年,我国人均GDP需要从13660美元提高至24300美元,假设中长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不大,对应国内经济的年均名义增速需要达到5.4%。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十五五期间需要更积极的名义GDP增长目标,以保障2035远景目标。过去8个季度,我国名义经济增速平均只有4.2%,距离5.4%的中长期目标仍然有差距。名义GDP增速回升的关键在于GDP平减指数,过去8个季度GDP平减指数平均为-0.9%。2012-2025年,我国GDP平减指数的季度平均增速为1.7%。如果GDP平减指数能够回到常态,加上年均4.4%的实际经济增长,2025-2035年名义经济增速将达到6.1%,将能超额完成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目标。因此,预计十五五期间名义经济增速可能成为重要的年度目标,比如十五五前期为5%左右,物价回升后,后期为6%左右,这样十五五期间名义经济增速不低于5.5%,可以保障实现2035远景目标。

促进GDP平减指数回升,除了供给侧“反内卷”之外,需求端“促消费”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反内卷”主要促进工业价格回升,对于服务价格影响较小,而当前价格形势里更重要的是服务价格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负增长,这是“反内卷”难以解决的,更需要依靠大力提振消费需求来促进服务价格回升。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指出,如果要促进GDP平减指数回升,促消费比去产能更重要。假设采取去产能政策,使得短期工业价格在2024年的基础上回升2个点,GDP平减指数将从2024年的-0.7%回升到-0.02%,仍不足以走出低通胀;但如果促消费政策力度更大,使得服务价格回升2个点,GDP平减指数将从-0.7%回升到+0.39%,加上消费回暖带动的商品价格回升,最终GDP平减指数还会更高。从实践来看,需要“去产能”和“促消费”双管齐下,后者更重要。(详见《走出低通胀:“去产能”和“促消费”谁更有效?》)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

3. 风险提示

(1)影响2035目标的除了物价外,还有汇率,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长期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美元计价的人均GDP;(2)如果房地产、消费、出口、人口等领域发生较大的形势变化,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也会改变;(3)国内各项改革的推进也会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实际经济增速,这样的话对物价的要求可能更低。

注:本文为东吴证券研报《“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增速5.5%或是重要目标》,分析师:芦哲S0600524110003、占烁S0600524120005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265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8月14日

相关推荐

  • 东吴证券:Q1固收+基金转债持仓十大亮点

    核心观点 透过2025Q1基金持仓数据,观察到如下10点特征: 特征1:2025Q1,固收+基金规模整体为净申购,其中二级债基和可转债基金的基金规模增幅相对更明显,受益于优异的净值表现,尤其是可转债基金在2025Q1表现突出,整体跑赢其他固收+基金和中证转债指数,与等权指数相当。 特征2:观察大类资产配置情况,固收+基金多数降低了杠杆率以及含权资产整体仓位,…

    2025年4月29日
    7400
  • 中金:谁是本轮上涨买入的主力?

    节后全球资金面值得注意的变化是:1)EPFR数据显示,截至本周三(2月12日),主动外资继续流出中国市场,甚至小幅加速;2)互联互通方面,北向资金日均成交规模较上周基本持平,南向资金整体流入增加,但周二和周四一度转为流出;3)全球股票继续流出,债券与货币市场延续流入;4)美股流出放缓,新兴加速流出。 上周港股市场延续节后强势表现、甚至加速上行,恒生指数接近前…

    2025年3月25日
    7800
  • 关税“盲盒”与降息“前置”?

    摘要 3月FOMC例会声明强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市场交易“降息前置”。面临关税“盲盒”,2025年美联储如何应对,关税1.0时期的经验或教训有何参考? 热点思考:关税“盲盒”与降息“前置”? 一、3月FOMC例会:在“滞”与“涨”之间,市场为何选择了“滞” 3月 FOMC 例会,联储选择以不变应万变。3月FOMC例会维持FFR目标不变、再次放缓…

    2025年3月25日
    8800
  • 中信证券:公募新规影响市场生态,关注三大主题

    公募新规落地,基准偏离和盈利客户比率可能是其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两个规则,向基准靠拢和保守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这一过程是动态的,预计未来主动型公募会更加聚焦核心资产定价而不是边际信息流定价,策略范式可能出现整体性调整。从外部环境上看,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将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测算美国对华关税将阶段性降至44%左右的水平,本轮中美关税…

    商业 2025年5月19日
    8200
  • 股债汇“三杀”与美元资产困局

    美国股债汇重现“三杀”,或反映通胀环境与美元周期发生重大变化。“三杀”的本质是美元资产中安全资产(债券与现金)的避险能力下降,难以对冲风险资产(股票与商品)的回调亏损。在美元资产内部进行资产配置,无法有效分散风险,需警惕美国股债汇“三杀”反复化、长期化的可能性。 美元资产面临困局,美债美元避险能力下降,导致安全资产更为稀缺,有助于提升黄金的配置价值。美股前景…

    2025年5月15日
    8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