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不报清北动了谁的蛋糕 利益捆绑下的“破防”。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的一名老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作为高考志愿,决定解散群聊,并在群里表达了失落与怨怼的情绪。他提到“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永远要记住母校为你们提供了多少便利与帮助”。
学生不愿填报清北,而是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将清北录取人数与学校经费、奖励等利益紧密捆绑,这种层层绑定关系已成公开的秘密。每年清北录取人数不仅关乎学校的颜面,还直接影响到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利益。当精心培养的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师生间、学校和学生间就会出现直接而现实的利益冲突。
报哪所学校、选什么专业,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但最终的选择权应交给学生。他们需要根据内心志向和职业前景做出选择,而不是被外界因素左右。班主任以“失职”“失败”控诉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不仅有失教育者的风范,也会破坏三年里建立起来的师生情谊。
“永远记住母校的便利与帮助”本应是学生的温情表白,而非道德绑架的工具。教育工作者应当照亮的是整个森林,而非只关注清北独苗。真正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权,尊重每一次选择蕴含的无限可能,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态和“破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