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房,作为民宿的一种类型,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公众提供住宿服务,但不具备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条件。这种新兴住宿方式存在诸多隐患。
在某全国性大型投诉平台上,“民宿”“网约房”的投诉已累计超过40000条,问题包括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幽灵”地址、位置难寻、安全隐患、卫生堪忧、节假日坐地起价和涨价毁约等。消费者戏称其为“开盲盒式入住体验”。
五一假期期间,重庆接待游客超1858.31万人次,渝中区网约房订单量达一万五千多单。伴随这一新型住宿模式的迅速兴起,虚假宣传、安全漏洞和退款纠纷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此外,由于入住登记存在漏洞,网约房成为聚众赌博、聚众斗殴和吸毒等案件的温床。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附近,一起网约房纠纷中,三居室变成了小单间,深夜还有陌生人闯入。
网约房多分布于居民楼内,陌生游客涌入导致社区矛盾频发。例如,2023年某小区发生聚众斗殴案件7起,日常投诉超200起,矛盾一度需要警方介入。
为缓解矛盾,部分小区成立“网约房自治联盟”。例如,在日月光小区,通过协商,由网约房经营者出资、物业方出人,打开小区另一入口专供游客进出。同时,网约房经营方缴纳一定的资源占用费,用于小区公共事务。然而,仅靠居民自治力量有限,要想规范市场,各方还需解决许多问题。目前,网约房是否应按正规旅店业管理尚无明确法律法规,存在管理真空地带。
渝中区南纪门街道的一位网约房主表示,正规酒店需具备五证,而有些网约房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监管难度大。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指出,难点在于缺乏法律依据来界定网约房是租赁行为还是经营活动。渝中区法学会认为,网约房管理长期处于政府监管之外,处于灰色地带和野蛮生长状态。
2024年12月,《重庆市渝中区网约房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出台,规定公安分局作为主管部门对网约房经营者提交的基础信息进行真实性核验,并通过政务协同平台将数据同步推送至住建、卫生、消防等监管部门。各监管部门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并联审批,重点核查房屋结构、卫生安全标准和消防设施配置等方面。核验通过后,经营者将获得房源码。依托房源码和智能门锁,以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大数据,渝中区上线了网约房数字管理系统,打造了“网约房管理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场景。根据投诉,自动生成高频风险字段,并自动分流到各个职能部门核查。
该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化解涉网约房矛盾纠纷800余起,有关警情同比下降33.8%。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绝大多数网约房发布平台注册地不在重庆,异地监管难题依然存在。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压实网约房经营主体责任,加强对平台的监管,把身份审核与公安系统联网,并发动群众参与监督。
网约房成为游客新宠的同时,隐藏着各种乱象。包容审慎不等于放任自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才能让新业态既“跑得快”又“行得稳”。重庆正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网约房数字化管理或许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案例。唯有填补法律空白、强化跨部门协同和跨地区监管,才能让这一新业态真正实现“便利”与“安全”的平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