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医药(002581.SZ)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
4月24日晚间,未名医药连发公告披露,天津市药监局在药品GMP符合性检查中发现天津未名(下称“天津未名”)存在严重生产管理缺陷,决定对其采取暂停生产、销售的风险控制措施。
该子公司主营的人干扰素α2b系列产品,正是支撑未名医药六成营收的“生命线”。
消息影响下,未名医药今日开盘便大幅跳水低开后火速跌停,截至收盘,报7.42元/股,跌停板最高封单额超4392万元,总市值48.95亿元。
六成营收命悬一线
这家曾凭借干扰素产品风光无限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核心子公司天津未名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失控,触发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财务数据显示,天津未名2024年实现营收2.17亿元,占上市公司总营收的60.09%。其中干扰素产品近三年贡献率持续超过70%,2024年毛利率更达79.92%。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天津未名年内第二次曝出重大质量问题。2024年年报显示,其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因“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被上海市药监局抽检不合格,随后遭西藏、浙江、内蒙古等省级联盟暂停采购。该产品恰是公司2023年底中标29省集采的“王牌”,本应在4年采购周期内带来稳定收入,如今却因质量问题面临集采违约赔偿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干扰素作为生物制剂,生产过程对温度控制、无菌环境等要求极高,连续出现质量问题说明企业可能在工艺验证、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存在严重疏漏。
这种管理失控早有端倪。年报显示,未名医药2017-2024年连续8年财报被出具非标意见,审计机构多次质疑其药品技术作价公允性、子公司股权纠纷等重大问题。2024年更因未披露关联交易、虚假记载合同进展等违规行为,被证监会处以935万元罚款,原董事长潘爱华被实施10年市场禁入。
退市风险阴云笼罩
停产事件将未名医药推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公司近三年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57亿、4.30亿、3.60亿元,净亏损持续扩大至1.37亿元。核心产品停售导致第四季度单季亏损高达1.6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
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自2024年下半年质量问题曝光以来,公司股价持续低于10元,较2015年巅峰时期跌去近90%。
此次停产不仅直接切断公司主要现金流,更导致价值2316万元的库存产品紧急召回,若三个月内无法复产触发ST,叠加2024年扣除后营收不足3亿元的新退市指标,公司或将面临更大退市压力。
尽管未名医药声称成立专项整改小组,但其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令市场信心难振。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抵债资产价值存疑、子公司股权归属未决等痼疾仍未解决。在生物医药行业监管趋严、集采质量门槛提升的背景下,公司既要重建GMP体系,又要应对可能的产品市场份额永久性流失。
值得关注的是,其现有产品组合中主力品种的市场表现对企业整体运营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在神经生长因子产品面临医保控费、干扰素遭竞品替代的竞争格局下,公司研发投入却持续低迷,2024年研发费用率不足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