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前两年的日子不太好过。
早年大批创新企业及海量资金涌入,让这一高技术门槛领域变得拥挤。
暂未突破的商业化瓶颈、近年行业融资金额及数量的锐减,以及医药反腐等因素影响,又让手术机器人市场阶段性业绩承压。部分失去资金来源且未能走出商业化困境的手术机器人企业不得不寻求出售,甚至破产清算。
面对凛冬,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何才能走到爆发那天?
国产手术机器人必须跑通临床
Frost&Sullivan曾对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作出乐观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但要啃下这块千亿级市场的硬骨头,当下尤为困难。
回溯行业发展,2020年国内首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科创板上市取得成功后,吸引了众多国产企业涌入该赛道。2024年,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注册迎来爆发式增长,共27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NMPA注册证,远超腔镜、神外等其他类别。然而,多年发展,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却远未达到预期。
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国产厂商外,大量已获批产品均卡在了商业化环节,企业挣扎于“投入高、回报慢”的循环中。
为了突破困境,现在的手术机器人厂商变得更加“接地气”。他们开始回归临床,着重考虑盈利能力,通过增强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以反哺技术创新。只是单一的产品策略调整并不能完全化解当下的困境。
手术机器人商业化与采购端的决策逻辑及价值评估体系等深度绑定。中国公立医院作为手术机器人最主要的采购方,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其采购决策需综合评估设备带来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国产手术机器人要跑通商业化,必须以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产品能有效提升关键临床指标(如缩短手术时间、加快病床周转、减少术后康复期,以及降低并发症率等),获得医生和患者认可。
谈及具体路径,我们不妨解析一下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头部企业。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临床验证。Mako进入中国后,也是通过深耕髋、膝、单髁等具体术式的临床应用,才艰难跨越了早期手术量瓶颈,最终突破20000台,迎来加速增长。同样,天智航天玑系列骨科机器人也覆盖了全国200多家医院的庞大手术量基础,手术量突破110000台,而技术价值、产品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也让天智航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上位居第一。
手术机器人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坚定地跑通临床这条路。
其既是构建医院采购动力的基础,也能驱动企业技术持续进化。海量临床数据不仅指引产品迭代方向,也为AI算法训练提供了核心支撑。而临床规模应用衍生的耗材与服务收入,则为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带来了稳定性。这种正向循环如同飞轮,顺畅运转后可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无论是达芬奇、Mako凭借临床价值验证实现的爆发式增长,还是天智航依托大规模临床应用取得的领先地位,都清晰地证明了临床是手术机器人价值释放的核心。
不过,行业头部厂商在临床应用层面所构筑的壁垒,进一步压缩了后来者的突破空间。与此同时,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密集获批与商业化滞后又使行业陷入内卷之中。而当前国内手术机器人支付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仅上海、北京等地将部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DRG/DIP支付方式下,医院对设备投入的成本敏感度持续上升。
手术机器人集中获批后的同质化竞争叠加支付压力,让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则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差异化的增长空间。
出海寻找新增量
在欧美成熟市场,支付体系更为完备,医院采购决策更看重设备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如果一台设备能提升诊疗效率,还能降低潜在诉讼成本,这类设备就具备采购价值。但国内医院在评估卫生经济学价值的同时,还需兼顾成本回收周期,对于产品落地而言条件更为严苛。因此,如今出海已成为拥有成熟技术的国内厂商获取新增量的途径。
尽管机遇明显,但出海并非坦途。完成准入只是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叩开海外大门后,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商业化装机,并在临床方面得到海外专家的认可,还需要看其商业化模式成熟度。
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之所以能点燃投资人和实业家的想象,同时在全球取得成功,就在于其“设备+耗材+服务”商业化模式的颠覆性创新。以技术作为入口,在此基础上延伸产品与服务体系使之得以构建起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
不过在出海面前,这就成了一道门槛。要出海,企业必须在海外搭建临床培训体系与全周期服务。
手术机器人操作复杂,对医生培训要求严苛,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全周期服务也会直接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任何服务断层都将导致医疗机构信任崩塌,使得拥有好产品的企业仍可能在海外市场遭遇“首战即终战”的生存危机。
但海外服务体系的搭建难度尤为突出,既需公司具备国内成熟的服务体系经验及对临床需求的深度理解,还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本地化团队,搭建覆盖培训、维修、技术支持的全链条服务网络。多数国产厂商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薄弱的资本储备以及海内外经验的缺失,构成了出海的首要制约。
当然,跨过这道门槛后,要想在海外真正跑起来,耗材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史赛克收购Mako后,正是通过将创新植入物与手术机器人整合,形成了成熟产品组合,在十年间实现了稳定的营收增长。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一批国产厂商试图凭借硬核技术突破、扎实的临床验证,以及健全的服务体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率先抢占海外市场。
以天玑系列为代表的国产高端设备已经获得CE认证,其技术指标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甚至被国际同业视为史赛克Mako等顶级产品的实质性竞争者。值得关注的是,其机器人配套工具及设备及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之在海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诚然,就目前来看,天智航还仅具备机器人设备的配置,如果希望与海外竞争对手抗衡,还需要补齐植入耗材和服务。但其财报传递的信号已清晰显示其决心。公司仍在积极整合上下游一切相关的技术要素,研发以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打造骨科手术智能骨科平台并推动骨科手术智能平台成为骨科行业的基础设施,用智能化的方法去重塑骨科手术流程。
这一路径与史赛克Mako的发展轨迹高度契合。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天智航正展现出超越的可能。假以时日,当骨科智能平台的基础设施价值充分释放,其完全有望成长为比肩Mako的全球骨科创新力量。
临界点已现
综上所述,手术机器人后进者的入局路径已经愈发狭窄。
要在此时复刻直觉外科等巨头的成功绝非易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是凭借数十年的临床数据积累与商业模式,构建起难以撼动的品牌壁垒与生态优势。
不过,风险之下仍有机遇。
如今,政策的东风已更多地吹拂到了该领域。尤其是近期《国家药监局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公告》的发布,已为手术机器人发展构建覆盖研发、审批、生产、临床应用到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这意味着,国家方面决心抢占全球手术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高地,并尝试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障碍。
由于种种消极因素的存在,过去数年,许多声音都将黯然退场视作手术机器人的终局。但直觉外科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也是经历了几十年探索,才最终实现装机量、手术量、营收与市值的快速增长。
实际上,只要在完善技术的同时充盈临床证据,在坚守国内市场的同时加速出海进度,手术机器人的终极路径一直都在。未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仍有望以技术、性价比、临床验证,以及愈发完整的产品生态等综合产品价值,形成正向循环,加速中国市场的国产替代并拓展出海新空间。
如今临界点已现。谁能撑过寒冬,谁就能沐浴于暖春的晨阳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