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

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29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公司治理

通过分散风险、提供经济补偿,保险业自诞生以来的角色是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但自行业高速扩张以来,国内的保险业始终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争议。

虎嗅ESG组曾在《我痴呆的母亲,被“骗”签下400万保单》一文中分析,从业人员素质不齐、为了快速成单采取各种不合规操作、利用老人认知能力下降进行虚假宣传等等,都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近期,中国人寿发布了2024全年年报及ESG报告,其MSCI ESG评级不仅在2024年9月升至A级,业绩也实现营收净利双增:2024年,中国人寿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0.50%,达5285.67亿元;净利同比暴增106.69%,达1089.40亿元。

但据今日保条发布的《2024年度保险处罚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共有63家寿险公司领到罚单,累计金额11046.3万元。其中中国人寿1396.6万,占比12.64%。

“一升、一罚”之间,中国人寿的ESG治理究竟做得怎么样?

能源消耗攀升,缺少减碳目标

从“E(环境)”层面看,中国人寿发布的这份ESG报告(下称《报告》)缺少对减碳目标的数据支撑。例如报告中写到气候目标为“保障环境健康友好,助力实现‘碳中和’”,但并无进一步的数据指标指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关于水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层面。

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
图源:2024中国人寿ESG报告

虎嗅ESG认为,一份优秀的企业ESG报告并非迎合合规要求的内容堆砌,也非局限于品宣推广的信息公开,关键在于是否明确提出了企业在ESG方面的目标及实施计划,并报告了实际进展情况,以便公众了解企业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的成就和挑战。

其中制定目标对于ESG管理非常重要,并且应该包括清晰具体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否则就会陷入“喊口号式减碳”的误区。例如中国人寿在《报告》中写道“中国人寿深刻认识到提升公司气候韧性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连目标都没有又何谈“深刻与积极”?

在能源消耗的指标上,虎嗅ESG组发现中国人寿这份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现象。报告中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密度(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万元营收)、综合能源消耗密度(千克标煤/万元营收)与用水密度(千克/万元营收)。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方面,2022至2024分别为8.57、8.23、12.79;综合能源消耗密度方面,分别为2.43、2.34、3.72;用水密度方面,分别为100.21、93.22、137.02。

可以看到在2024年三大指标皆有大幅上升,但问题在于2024年中国人寿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0.50%,据此计算三大指标应该下降,但照披露出的数据计算,其碳排放、资源消耗增长幅度甚至要快过营收增速。矛盾之处在于,《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2023年微降,令人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净利润千亿的保险巨头,中国人寿2024年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投入金额仅有159.69万元。

内控不力,管理隐患渐显

刚过去的3月底,根据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养老”)官网公开信息披露,因养老保障业务在运营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方面的3项问题,分别被处以罚款30万元、120万元和30万元,共计收到180万罚单。

这不是中国人寿第一次收到罚单。今年3月中旬,中国人寿长治分公司就曾被罚15万,三员工被警告并罚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寿在2024年中累计被罚1396.60万元,多名从业人员被终身禁业,违法事由包括诈骗侵占保险费、欺骗投保人、非法集资等。

罚单之外,中国人寿在消费者保护端也面临较大争议。据中国人寿在ESG报告中披露,公司于2024年受理各类客户投诉及不满事件共298063件,每1万张保单有7.05件投诉及不满。而这两项数据在2023年分别是135730件和每1万张保单3.32件投诉及不满,同比分别上涨119.6%和112.3%。

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
图源:2024中国人寿ESG报告

此外,在黑猫投诉上中国人寿累计被投诉5754次,近30天被投诉155次,投诉理由主要为虚假宣传。

如果说罚单、投诉是硬币的正面,那么反面则是中国人寿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同样是在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援引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寿纪检监察组、江西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杨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杨超早先在中国银行任职,后转投保险,有多家大型险企任职经历。其2005年执掌中国人寿,任集团总裁,同时兼任中国人寿董事长、国寿财险董事长等职,于2011年退休。

这是继2022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任上被查落马后的又一高管落马事件。此外,近三年间中国人寿系统内多名高管陆续被查:中国人寿财险原业务总监兼宁波市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费剑锋,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征,国寿养老浙江省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梅建亚,国寿财险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安林等多名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

中国人寿在《报告》中写道,公司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修订消保工作、消保审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强化顶层设计、机制管理,优化教育宣传与团队建设,增强消费者满意度与金融素养。显然,一系列事实说明中国人寿在公司治理层面仍有提升空间。

增长源于投资,主业增长有限

中国人寿此次发布的年报有一点值得注意——年报采用了新会计准则。妙投研究员刘国辉指出,新会计准则下很多投资的资产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变动来计量,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债券价格上涨、基金净值上涨,都可以确认为利润。

“能带来这么大增幅的肯定是股票投资,去年9.24后A股行情大涨,但去看中国人寿半年报会发现利润增速不高,”刘国辉分析道。

据其年报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下滑2.0%,保险服务费用同比大增20.1%。投资侧,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3082.51亿,同比大增,但“承保端”,中国人寿保险合同的合同服务边际为7424.88亿元,同比下降3.46%。可见,中国人寿增长源于投资,主业增长有限。

截至2024年末,公司个险销售人力61.5万人,较2023年缩减1.9万人。

继原董事长王滨落马后,白涛赴任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其于2024年6月经董事会选举获得连任。但时隔2月,中国人寿集团突然官宣,免去白涛集团党委书记职务,由蔡希良接任,其曾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管理层多次更迭后,探索实现“长效治理”是中国人寿能否重获市场信任的关键。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29912.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4617.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3日 上午10:50
下一篇 2025年4月13日 上午10:52

相关推荐

  • 花小钱,办大事:这八种“平替消费”火了

    作者|成昱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在理性消费观念的主导下,当代年轻人越来越“精打细算”,但这并不代表消费需求的减少。 相反,为了在需求与消费预算之间找到平衡,年轻人开发出了各种“平替消费”的新方式。而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不仅重塑了市场格局,更为品牌和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快餐店庆祝生日:更有性价比的仪式感 …

    财经 2025年3月28日
    2500
  • 苹果被“逆全球化风暴”撞了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作者:何伊然,编辑:刘宇翔,题图来自:AI生成 特朗普宣布暂停对部分国家的关税措施90天,苹果公司随即暴涨,截至收盘上涨了15.33%。 短短数日,苹果股价坐了一次过山车。风暴始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那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将于4月5日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

    2025年4月11日
    1800
  • 一年后,“雷军效应”正在四处蔓延

    与去年的情景一模一样,今年315后,又有无数网友冲到雷军的评论区下刷屏,希望小米能够入局卫生巾行业。 有意思的是,去年雷军与小米一众高管还在拒绝跨界,今年企查查APP上就显示,小米已取得的“小米”商标中,包含消毒湿巾、救急包、卫生护垫、医用眼罩等商品服务。 与此同时,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把之前一条明确拒绝卫生巾的微博删除。当然,小米是否对卫生巾赛道起了兴趣还…

    财经 2025年4月1日
    2600
  • 这些中国商人,悄悄掌控日本人的“死亡”

      专业“送走”日本人。   文 | 华商韬略 大南   “为什么到死都摆脱不了中国!”   这是一位日本网民近乎崩溃的评论,一时引发大量跟帖点赞。   起因是日本媒体《产经新闻》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资本暗中入侵致使东京火化费用暴涨至9万日元”的报道。   这位网民的评论虽然非常夸张,但也并非没有依据。如今,日本的“死亡产业链”,从墓碑、棺材到火葬场、殡仪馆…

    财经 2025年3月27日
    1900
  • 负债近千万到估值70亿:一位连续创业者的“暗夜破局”实录

      常识的胜利。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即便最艰难的时刻,也依然是有人黯然退场、有人逆势登台。   恰似国货美妆,虽然不复几年前的风光无限,但却不妨碍一个负债创业者用五年时间,完成绝地反击。   【分红7000万】   当下,上市公司开始陆续披露2024年的“成绩单”,美妆行业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但在流量…

    财经 2025年3月26日
    2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