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0亿独角兽破产了

一声叹息。

本周,基因检测鼻祖23andMe宣布,已申请美国破产法11章破产保护。至此,又一明星独角兽轰然陨落。

19年前,23andMe含着金汤匙诞生——创始人安妮·沃西基被称为“女版乔布斯”,让DNA检测风靡一时。公司融资路上更是开挂一举融到F轮,身后集结了谷歌、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以及强生、药明康德等一众巨头,最后借助SPAC上市,市值一度高达60亿美元。

然而时过境迁,盛宴终散场。23andMe的陨落再次给当下千千万万创业公司敲响警钟——依赖融资烧钱,没有造血能力,最终只能关门收场。

市值曾400亿

一个医疗独角兽倒下了

故事得从创始人Anne Wojcicki(安妮·沃西基)说起。

安妮出生于1973年,在斯坦福长大,父亲是著名物理学家。身为女孩却热爱激烈的冰球运动,安妮从小就不服输,这与她的高知家庭密不可分。

大姐Susan毕业于哈佛大学,身为硅谷风云人物执掌YouTube多年;二姐Janet是流行病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副教授。在安妮看来,家人都太过优秀,“拿到博士学位,才被看作刚刚开始发育的胎儿”。

1996年从耶鲁大学生物学毕业后,安妮来到华尔街的风投机构,从事医疗投资,这段经历为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目睹过医疗股的辉煌和暴跌,看多了浮浮沉沉的创新公司,安妮决定亲自下场。

恰逢2003年,被视作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首次破译,DNA成为千禧年的热门词。安妮嗅到了机会,三年后创立了23andMe,寓意人类23对染色体。

吐一管唾液,寄给23andMe,就能得到一份DNA报告,包括祖先来自何处、中年秃顶或患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等。彼时,基因检测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23andMe将其变成聚会上的谈资。

作为第一个直面消费者的DNA检测公司,23andMe一跃成为硅谷炙手可热的宠儿。2007年,公司获得了谷歌、恩颐投资、基因泰克等参与的A轮融资。

当中有一段插曲,沃氏姐妹与谷歌渊源颇深。姐姐Susan被称为“谷歌之母”,谷歌正是诞生于她家车库。而安妮当时的丈夫是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夫妻俩一度是硅谷有名的“最强伉俪”。

一时间,安妮从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经理变成了创业明星。在纽约时装周、达拉斯经济论坛,安妮到处举办“口水派对”,收集名人们的唾液。超模娜奥米·坎贝尔、传媒大亨默多克与当时的妻子邓文迪等名人是其座上宾。2008年,公司产品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

此后,23andMe融资不断,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公司完成2780万美元B轮融资。2011年,公司宣布C轮融资高达3100万美元,投资方为强生、MPM资本、谷歌、恩颐投资。次年,23andMe在D轮融资中筹集了5790万美元。完成融资后,公司的DNA测试价格从最初的999美元降低到了99美元。

第一次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5年,公司完成1.15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Illumina、药明康德、富达投资等。此时,23andMe估值约为11亿美元,达到独角兽级别。

2017年,Sequoia Capital、Altimeter Capital、瓦伦堡基金会、Casdin Capital等入场,公司完成2.5亿美元F轮融资。2018年,23andMe又拿到3亿美元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战略投资。来到2021年,23andMe借助SPAC并购上市,市值飙升至60亿美元,股价一度冲到300美元。

巅峰时,23andMe用户近1500万,连英国皇室都传出偷偷测DNA的八卦。然而,昔日明星独角兽还是走向了绝境。如今公司正式申请破产,市值已跌落至约1600万美元,堪称惨烈。

谁杀死了它?

回过头看,这个失败案例依然值得细细复盘。

翻阅23andMe的财报,破产的秘密藏在其中:2022至2024财年,23andMe总营收分别为2.72亿美元、2.99亿美元、2.2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净亏损却分别达到2.54亿美元、3.14亿美元、6.67亿美元。

不难惊讶地发现:如此赫赫有名的独角兽,却从未有任一财年获得盈利,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

或许从第一天,23andMe就注定了失败。高举名人效应以及祖源噱头的基因检测产品,期望以低价获取更多用户规模,却沦为小圈子的一时流行,并非刚需产品。用户对一次性基因检测的新鲜感消退后,几乎不会复购——毕竟人的DNA不会变。

何况,23andMe早已不是唯一选择。细分垂类的基因检测公司已逐渐抢占市场,如专攻阿兹海默基因风险检测、特定癌症基因检测等。到了2024 年,公司仅卖出约100万份基因检测产品,市场份额从峰值的45%跌至不足15%。

危机早已埋伏。早在2013年,美国FDA曾勒令23andMe停止提供健康相关的基因报告。理由是报告未经充分验证,可能误导消费者。直到2018年,FDA才松绑监管。

安妮没有认输,妄图复制谷歌的成功:用廉价服务收集数据,以此找到产生更大利润的业务。

很快,公司陆续与股东方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意图利用用户数据研究创新药,曾号称50种药物在研。然而,药物研发烧钱是共识,短时间看不到盈利,23andMe等不起了。

自救还在继续。公司曾于2021年高价收购远程医疗平台Lemonaid,却因运营成本失控沦为财务包袱。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2023年,近700万用户的基因数据被泄露。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23andMe陷入了信任危机,集体诉讼接连不断,股价应声暴跌。最后,公司不得不支付3000万美元用于诉讼和解。

此后,23andMe一路丢盔弃甲。2024年,公司裁员40%,并关闭药物研发部门。创始人安妮三次提出私有化方案,意图公司重回自己手中,被董事会接连否决。

成立19年后,23andMe走到了悬崖边上。

2025年,独角兽融不到下一轮

23andMe的倒下,并非个例。

标普全球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4年至少有694家美国公司宣布破产,其中VC/PE支持的公司破产数量达到110家,刷新历史记录。

行至2025年,风暴仍在持续。就在这个月,快时尚女装品牌Forever 21的美国零售运营商正式申请破产。今年1月,曾累计融资超100亿美元的美国卫星通信运营商Ligado正式申请破产。

还有明星造车独角兽们——宝马高管下场创立的Canoo,2020年SPAC上市时,公司市值一度高达150亿元人民币,如今几乎烟消云散; “卡车界特斯拉”Nikola也于今年宣布破产,身后站着富达投资、美国能源部、凯斯纽荷兰工业、韩华集团等投资机构和世界工业巨头…..

这是全球独角兽共同面临的困境:如何融到下一轮。实际上,更多初创公司正在默默挣扎——降低估值、出售资产或不声不响地关门。PitchBook数据显示,2024年持平或折价融资比例接近25%,创十年来新高。

“经历估值下跌也没关系,同行们的遭遇必然和你一样不好过。”著名硅谷投资人Elliott Robinson表示,在下行市场融到钱就是一种胜利。“只要坚持下去,市场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当估值泡沫退去,投资人集体反思投资逻辑,变得愈加谨慎务实。那些曾无限风光却没有盈利能力、一味依靠输血的企业,率先被摆上遗弃的桌面。

此时此刻,活下去最重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1543.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午3:34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午7:58

相关推荐

  • 段永平、高瓴超千亿美股持仓披露:逢低增持拼多多、阿里、西方石油、莫德纳,高瓴清仓百度、Meta

    机构的美股持仓近日密集披露,高瓴旗下基金管理平台HHLR Advisors,以及段永平管理的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持仓浮出水面。 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HILLHOUSE INVESTMENT等基金管理平台在2024年末的管理规模为28.87亿美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相较于2024年三季度…

    2025年3月25日
    3700
  • 如何理解今年内外资在港股市场的分歧?

    核心观点 从边际上来看,通过国际中介流入的资金其对港股形成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存量上外资持股规模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可选消费、信息技术、金融板块,增量方面,年初至今外资仅对医疗保健行业有所增持。 摘要 市场思考:如何理解今年内外资在港股市场的分歧? 1)从总量上看,港股通资金大幅净流入至港股市场,国际中介、中资中介、香港本地中介资金处于净流出;而今年港股市场仍然录…

    商业 2025年3月25日
    2600
  • 中金:特朗普“对等关税”冲击超预期

    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对等关税采用了“地毯式”关税与“一国一税率”相结合的方式,涵盖超过60个主要经济体。我们的计算显示,如果这些关税完全落地,美国的有效关税率或从2024年的2.4%大幅上升22.7个百分点,至25.1%,这将超过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后的关税水平。 我们认为,对等关税或将加大不确定性和市场担忧…

    2025年4月3日
    3500
  • 中信证券:预计下半年国内IDC厂商进入业绩兑现周期

    过去一个季度,全球IDC板块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美股市场代表公司受美国宏观经济以及关税政策等扰动股价出现回调,而国内IDC公司则在四季报后大幅回撤,主要缘自市场对国内IDC公司全年收入以及Capex展望的担忧。参考海外经验,头部公司在依靠网络效应实现客户粘性与收入优化的前提下,依旧保持了较为谨慎稳妥的资本开支规划。国内IDC作为重资产业务,企业从capex…

    商业 2025年3月27日
    2700
  • 六成营收产品被叫停,未名医药触发ST警报,还有几个“地板”?

    未名医药(002581.SZ)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 4月24日晚间,未名医药连发公告披露,天津市药监局在药品GMP符合性检查中发现天津未名(下称“天津未名”)存在严重生产管理缺陷,决定对其采取暂停生产、销售的风险控制措施。 该子公司主营的人干扰素α2b系列产品,正是支撑未名医药六成营收的“生命线”。 消息影响下,未名医药今日开盘便大幅跳水低开后火…

    2025年4月25日
    2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