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蔡俊
业绩承压之际,OK镜龙头欧普康视(300595.SZ,下称“公司”)踏出关键一步。
公告显示,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平台拿到医院、门诊的资产包。自完成上轮定增以来,公司拥有充裕的资金,但打造服务终端上始终未有大手笔动作。早前,公司通过投资形式参股多个眼科赛道企业,合计资金超6亿元,但未有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160亿元左右。
眼下的收购,是消费医疗进入寒冬造成业绩承压之际,公司所做的又一次转型摸索。核心是押注以屈光为代表的高毛利业务,底层逻辑是深耕用户全年龄段的服务闭环。但这条路径能否行得通,至今全行业都在摸索。
总算来的收购
欧普康视终于做出收购决定。
7月,公司以3.34亿元收购宿迁市尚悦启程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标的”)75%股权。该标的核心资产为昆明星程眼科,包括2家医院、7家门诊。本次交易溢价率超700%,收购资金2.34亿元来自公司2022年定增变更的募资,1亿元为自有资金。
早前,公司对该标的收购进行铺垫。2024年10月,公司以1650万元收购标的5%股权。以此计算,标的两次估值分别为3.3亿元、4.45亿元。2024全年,标的营收1.15亿元,净利润3058.6万元。
根据方案,标的还承诺2025-202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900万、4680万、5382万、5920万、5920万元,并追加2030-2034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96亿元的考核目标。若未达标,交易方需以现金或股权补偿。
站在资本的角度,本轮收购是一次筹谋已久的资金转向。2022年公司通过定增募集14.94亿元,其中10.76亿元和4.18亿元分别用于社区化眼视光服务终端建设、接触镜产业化项目。但受市场环境影响,社区化终端项目进展缓慢,公司最终变更用途。
截至今年7月,社区化终端项目剩余7.34亿元仍待明确用途;接触镜产业化项目已结项,节余1.3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从犹豫到出手收购,本质是消费医疗进入下行周期以来,公司和市场都认识到:主营产品“卖不动”导致业绩承压将会持续,转型迫在眉睫。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7亿元、2.5亿元,各自同比下降1.42%、22.93%。其中,用于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硬性接触镜(俗称OK镜)销售额3.56亿元,同比下降4.58%。
对此,公司给出的转型路径也非常清晰: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综合的眼科服务生态蜕变。市场认为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因为OK镜大行其道的时代,公司积累相当丰厚的收入成为赛道龙头,并通过定增夯实资本金。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货币资金余额9.5亿元。
公司握有充裕的现金流,而路径突破的方式有很多,如自主搭建、外延收购等。2020年到2022年,公司选择对外投资,试图以较小的成本代价突破瓶颈,合计资金超6亿元。
企查查显示,公司通过自有资金及产业基金,已投资景泽生物、星眸生物、君合盟、缔佳医疗等企业,覆盖眼科设备、药物研发、视光服务等领域。尤其是投资产业基金,公司披露“想充分借助于专业投资机构管理以及政府资金参与带来的资源优势”,达到“为未来的发展储备能量”。
但储备的能量,或无法等到爆发的时刻。今年8月,公司公告终止参与产业基金“欧普英飞创投”,原因是该基金投资节奏放缓,无法按时完成各出资方的诉求。早前,公司通过投资平台对该基金出资3.49亿元,其余股东包括广东、安徽等地方国资平台。
不止如此,企查查显示,公司通过产业基金投资的缔佳医疗因纠纷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该企业主营医疗器械,已完成多轮融资。
空间广阔,时间紧迫
就定增的使用效率和投资规模而言,欧普康视不算激进。但即便如此,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剧增。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同行的竞品分流。昊海生科、爱博医疗与公司均中标OK镜地方集采,三家共同以降价方式重构价格体系,导致公司毛利率下滑。之后,昊海生科和爱博医疗凭借差异化产品、渠道拓展等打法,不断蚕食公司的市场份额。
同时,OK镜的替代品也相继出现。阿托品滴眼液、离焦框架镜等新品均可治疗青少年近视,优势在于价格更低、副作用更小。“硬件+药物”的组合,冲击本就红海竞争的OK镜市场。
留给公司转型的空间很广阔,重构要素包括技术、服务、渠道等,但空间广阔也意味着试错成本也高。而且,转型的时间更为紧迫,更加倒逼公司在复杂的市场格局里做出正确的抉择。
从本轮收购标的能看出,公司抉择的核心是押注以屈光为代表的高毛利业务,底层逻辑是深耕用户全年龄段的服务闭环。
一方面,OK镜主要面向青少年,但用户成年后或需到医院通过屈光手术进一步矫正视力。屈光手术费用较高,如全飞秒2-2.5万元、ICL植入需3-4万元,且不在医保范围内,因此毛利率高企。
另一方面,定增募资原计划的社区化终端项目,或因资质壁垒才最终调整。国家药监局明确要求OK镜需在“符合验配规定的医疗机构”验配,受此指引社区终端只提供验光、配镜等基础服务,手术类病例需转诊至医院。
因此,公司可通过收购本轮收购联动医院与社区诊所资源,打造“轻资产引流+重资产变现”,构建“高毛利产品+全年龄段服务”的商业模式。
但问题在于,消费医疗的竞争力核心是洞悉消费者的变化,而不是寄望雄厚资金“大力出奇迹”和短时间内打造生态体系抓取高流量。这一点,兴齐眼药就是个例子。
2024年3月,兴齐眼药的阿托品滴眼液获批上市。该产品的近视功效备受期待,而且兴齐眼药拥有互联网医院资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渠道,都已有相当的沉淀。有机构预测,该产品的收入有望达到15亿元左右。
2024年,兴齐眼药的滴眼剂系列销售额13.66亿元,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未到15亿元的市场预期。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货币资金3.8亿元,并推动最高8.5亿元的定增。
归根到底,消费医疗整体仍处于寒冬,无论赛道龙头还是新入局者都在承压中探寻出路,公司是否能借助本轮收购摸索出转型成功的路径,全行业都在期待。(思维财经出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