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葡萄界“爱马仕”,沦为10元3斤的路边摊水果。
“现在行情不稳定,农户卖出的价格1-3元/斤都有,去年一斤能卖5-7元之间”,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的阳光玫瑰种植户韦敏说道。7月中旬,柳江的阳光玫瑰进入采摘期,随着鲜果批量上市,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起来,为了拓宽销路,韦敏索性开放自家葡萄园,招揽游客前来体验采摘。
阳光玫瑰于2006年前后从日本引入中国,起初,受限于栽培技术不成熟,阳光玫瑰仅在少数地方零星种植。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并推广,加上阳光玫瑰本身销路好、价位高,种植收益可观,从2016年开始,全国各个葡萄产区的种植户争相引进这一品种,阳光玫瑰得以广泛种植。
当前阳光玫瑰的价格因品质差异仍有不小跨度,但整体行情已经跌至历史低位,甚至被戏称“阳光没贵”。
产能过剩的冲击下,曾经身价不菲的阳光玫瑰,如今散落在寻常摊头。
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之一——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下称“江南市场”),商家们正清晰地感受到市场的“温差”。
售价最低的阳光玫瑰来自商户阿忠(化名)的档口,他介绍,这些果子采购自四川,去年的同类产品还能卖到8-9元/斤,但今年的行情已经不如从前。而从江南市场卖出的阳光玫瑰,随即进入各地的零售终端,这里普通批发价的阳光玫瑰,到了零售市场单价普遍突破10元/斤。
不过,即便同是云南果,批发价也存在差异。在江南市场,经营云南阳光玫瑰的商家还有阿波,从阿波店里拿货,一件(10斤)阳光玫瑰的批发价仅为80-100元,折合单价约8-10元/斤。
街头地摊上,10元3斤的阳光玫瑰比比皆是;在外卖平台,阳光玫瑰的主流价格大约10元/斤,个别商家把阳光玫瑰作为促销商品,半斤只卖0.01元;在盒马鲜生,一盒500g的国产阳光玫瑰标价是19.9元;而在Ole’精品超市,一盒800g的国产阳光玫瑰仍可以卖到99元。
盒马在售阳光玫瑰19.9元/盒 北方经济网摄
今年是陈蓉在成都种植阳光玫瑰的第十一个年头。作为国内较早引进这一品种的种植户之一,她几乎见证了阳光玫瑰在国内从零星起步、到规模扩张,再到如今市场饱和的过程。
高端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集团资深采购也指出,今年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已超150万亩,产量持续暴增,占国内鲜食葡萄总产量的40%以上,导致价格大幅下跌。
上述百果园资深采购向北方经济网指出一个现象,即阳光玫瑰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中低端市场价格已接近或者跌破成本线,但精品果仍维持较高价格”。
当前市场中低价次果大量流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而品质乱象频发的根源,在于行业缺乏标准化种植,“不同产区气候、技术差异大,部分果农滥用化肥农药或未成熟采摘,导致风味参差不齐”,百果园资深采购指出。
“一些农户由于技术不足,种出的阳光玫瑰品质不佳”,这与当前的消费趋势不符,李明表示,消费者对水果的品质和口感要求在提高,对阳光玫瑰葡萄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阳光玫瑰最初受到市场追捧,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和高品质,而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品质不佳的阳光玫瑰,已经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整体市场口碑。
北方经济网注意到,消费者对阳光玫瑰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几个方面,即大量喷洒农药、以甜蜜素增加甜度、依赖膨大剂增大果粒、添加防腐剂以延长保鲜期等。
此外,王强表示,阳光玫瑰葡萄的品种本身具有颗粒饱满、果粒较大的特点,但这并不是由于使用膨大剂造成的结果,是由其品种本身决定的。
除了舆论冲击,阳光玫瑰品质下滑更有深层的产业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产量无序扩张。北方经济网了解到,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提高亩产量,忽视了葡萄生长的科学规律,亩产量过高会直接导致果实风味稀释,这也使得如今不少阳光玫瑰不再具有其标志性的玫瑰香味。
无论是价格下跌、技术欠缺还是品质参差,根本原因都可归结为阳光玫瑰在短期内过快扩种。一方面,供应量远超需求,价格自然回落;另一方面,种植户的经验和技术未能跟上扩张节奏,整体栽培与管理水平滞后,进而无法种出“好果”。
阳光玫瑰并非首个因盲目扩种而陷入困境的水果品类。2021年3月,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推出“霸气玉油柑”,凭借“三秒苦涩、五秒回甘”的独特口感引爆市场,喜茶、乐乐茶等头部品牌迅速跟进,推动油柑热度的飙升。
北方经济网摄于2021年3月
素有“水果皇后”美誉的蓝莓,也在今年上半年因产量大幅增长,价格转向“亲民”路线。此前,蓝莓市场上一盒的售价普遍维持在20-30元区间,如今价格已显着下探,多数产品降至10-15元一盒,部分产品售价更是低至个位数。
尽管面临低价潮和品质争议,阳光玫瑰的“统治地位”尚未动摇。在江南市场,凡是卖葡萄的档口,货柜上几乎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更有商家索性只卖阳光玫瑰,“执着”的背后隐藏着最为朴素的商业逻辑——即便价格走低,阳光玫瑰依然是当下最为畅销的葡萄品类之一。
对于阳光玫瑰的未来走向,从业者们有着深深的忧虑。据上述百果园资深采购判断,短期内阳光玫瑰的低价态势可能持续,其价格能否触底反弹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产区是否出现大规模减产,二是消费升级趋势能否持续。
(实习生张阿敏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受访者韦敏、阿忠、阿强、阿波、陈蓉、李明均为化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