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今年以来,尽管外部压力和挑战持续增加,但我国出口仍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上半年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实现7.2%的较快增长。
汽车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载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为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
7月12日,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称,“十五五”期间,预计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或达峰值,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生产将成为新趋势。
过去多年来,中国汽车出口每年徘徊在100万辆上下。直到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21年~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分别为201万辆、311万辆、491万辆和586万辆。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一大增量。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其中乘用车出口101.1万辆,同比增长71.3%。
芝能汽车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逐步放缓,产业结构发生显着变化。乘用车与商用车累计出口量可观,其中乘用车达258.1万辆,商用车为50.2万辆。能源结构方面,传统燃油汽车累计出口202.3万辆呈下滑趋势,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06万辆,增长迅猛,纯电与插混表现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车企对海外乘用车市场的渠道建设和品牌投入不断加码,乘用车尤其是A级、B级和SUV等细分市场的份额正在稳步扩展。国内产业链效率提升与智能化水平提高,使得中国乘用车产品在海外市场拥有了更强的性价比与竞争力。
业内认为,乘用车出口的快速增长也折射出市场对个体用户消费需求的释放,区别于过去以大宗采购为主的商用车订单。这种结构转变意味着,出口市场正由单一驱动向多元化消费拓展,更加依赖于产品力、品牌认同和售后能力的全面支撑。
同时,插混车型在海外市场正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出口67万辆,同比增长40.2%,插混车出口39万辆,同比增长210%。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电动化洗牌”,欧洲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倒逼车企转型,但本土车企(如大众、宝马)的插混技术成熟度落后中国3~5年;东南亚市场(如泰国、印尼)燃油车占比超80%,但政府已出台电动车补贴政策;中东市场(如沙特、阿联酋)石油财富向绿色转型,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达30%,对高性价比车型需求迫切。
“中国插混凭借‘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抢占这些市场。”崔东树说,2023年,比亚迪出口量同比增长307%,其中插混车型占比45%;吉利收购的马来西亚宝腾汽车,通过引入雷神混动技术,半年内市场份额从10%提升至18%;长城与泰国罗勇府合作的插混工厂投产,年产能15万辆,主打东南亚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中国插混车型在欧洲仍适用10%的基础关税,这一政策差异成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突破口”。
市场分析机构Data force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78%,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跃升至4.5%。其中,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欧洲未将插混车纳入电动车关税监管体系,插混车被视为燃油车的替代品类,填补了欧洲汽车工业转型但纯电尚未完全普及的市场需求。”崔东树对记者表示,中国插混车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混动系统成本较低,相比欧洲本土电动车型的成本优势显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奇瑞出口54.8万辆排名第一,同比增长3.1%;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着,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0%;上汽(43.8万辆)、长安(29.9万辆)和吉利(23.6万辆)上半年出口量均超过了20万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