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说话”!公募基金行业将迎这些变化

业内流传已久的公募行业改革方案迎来最终落锤。

自1998年萌芽至今,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走过27载发展历程,实现了规模与产品数量的跨越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已经超过32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26万只。然而,行业快速扩张的背后,基金公司“旱涝保收”、产品收益与投资者回报脱节等饱受市场诟病的问题日益凸显,行业发展亟待破局。

针对这一顽疾,监管层近两年持续发力推进费率改革,而最新出台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更是直击行业多项痛点,其中,公募基金收费模式、基金经理薪酬等敏感但又备受市场重视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出。

其中,推行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收取模式,打破基金公司依靠规模“躺赚”的传统模式;同时,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表现挂钩,且考核权重不低于80%,力求将基金经理利益与投资者收益深度绑定。

此外,通过明确每只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力图杜绝“风格漂移”等乱象,确保产品投资行为契合名称与定位。这些变革不仅将重塑基金行业的投资逻辑,也将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以及投资者等各方产生深远影响。

“投资者是市场的根本,只有投资者能从基金产品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愿意通过公募基金进入市场,公募基金也才能有机会真正发挥出联接投资者、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称。

浮动费率破局“旱涝保收”

提出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对于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适用差异化的管理费率,如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的,须少收管理费。

长期以来,基金行业普遍采用固定比例管理费收取模式,无论基金持有人盈亏,基金公司均按管理资产规模收取费用。这种机制导致”投资者利益至上”理念难以落地,”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象长期存在。此次推出的浮动费率机制,或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制度创新。

不过,浮动费率基金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此前已推出过与基金规模、基金业绩、投资者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但尚未形成主流趋势。以费率改革后成立的8只与业绩挂钩的主动权益产品为例,截至5月7日,半数产品自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此外,因业绩不达标就退还管理费的情况也有发生。去年9月,南方瑞合三年因前一个封闭期内未能取得正收益,宣布退回管理费至基金资产。最新年报数据显示,该基金返还了2301万元的管理费,成为行业主动让利的典型案例。

“主动权益基金的本质定位,是通过专业管理力求为投资者创造超越市场基准的回报。然而,由于近些年市场波动有所放大,有些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体验并不理想,”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表示,部分基金规模与业绩不匹配、“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现象,也对公募行业的稳进持续发展产生挑战。

“创造价值才能共享价值。”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认为,浮动费率机制秉承“创造价值才能共享价值”的核心理念,重新定义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关系,其推出标志着继前期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后,行业在产品供给侧的又一次深度优化。

据记者了解,在具体实施上,监管层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对于存量产品暂不做强制要求;同时区分头部机构和中小机构,分阶段推进。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将根据产品运作、市场情况及时开展系统评估,再逐步全面推开。

目前,行业响应迅速,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已着手上报首批费率创新型基金。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获悉,这类产品的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组成,其中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取决于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和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

此外,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回应称,已根据客户需求积极申报浮动费率权益产品方案。同时,公司也将根据改革方案细则及要求,审视公司现有产品费率情况,并积极和客户沟通,按监管要求调整相应费率或收费模式。

基金经理直面薪酬改革

除了收费模式的变革,基金经理薪酬以及行业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更是备受市场关注。长期以来,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多以管理规模、行业相对排名等指标为主。这也导致在过去几年里,对产品亏损严重但基金经理“躺赢”挣钱等争议性话题屡见不鲜。

而在最新方案中,基金经理的薪酬将与业绩进行直接捆绑。《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其中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同时,“业绩与基准挂钩考核”机制也正式落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着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过去的考核制度,将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与投资者收益深度绑定。那么,按照这一标准,当下有多少基金经理将因考核不达标而出现降薪?

第一财经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7日,在近三年有完整数据的8843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有2056只产品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超过10个百分点,占比达23.25%。

若将范围缩至主动权益产品,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47.83%,涉及1136位基金经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之中,不少业绩不佳的基金产品在近三年出现了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部分现任基金经理的接管时间可能不足一年,使得考核结果需进一步审慎评估。

对于这一情况,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力负责人对第一财经透露,这部分细则还在内部研讨阶段。初步确定还是以“基金经理”的维度作为考核标准,理论上确定聘任基金经理将会要求最少三年的考察期。后续将根据方案细则及公司实际情况,持续优化考核方案。

据第一财经统计,在上述范围内的主动权益产品中,在未更换过基金经理的398只主动权益产品中,有不少知名百亿基金经理,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A、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胡昕炜管理的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A等,近三年业绩均跑输同期业绩基准超过20个百分点,这些明星产品与基金经理将直面考核机制变革带来的挑战。

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孔祥认为,这类举措将促进“良币驱逐劣币”,基金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基金业绩优秀的产品将在市场上具备更强竞争力。在他看来,“短期可能主动股基创收能力有所减弱,甚至规模可能有所收缩。但长期中有利于基金公司与基金投资者利益趋于一致,优秀的产品脱颖而出,不仅可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也有利于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业绩基准成改革“定盘星”

无论是对公募基金收费模式的改变,还是基金经理薪酬考核的变化,《行动方案》都涉及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即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和约束作用。这同时也意味着,以往普遍缺乏关注的业绩比较基准被推至关键位置。

在公募基金发展早期,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曾是部分产品设计的“标配”。但近年来,A股市场的轮动行情加剧了基金经理的业绩压力,部分基金为了追求短期高收益而出现风格漂移的现象。一些标榜“成长”的基金重仓周期股,或打着“均衡配置”旗号却押注单一赛道,这种“货不对板”的乱象在业内曾引发多方讨论。

而此次改革直指这一顽疾,明确要求为每只基金产品设定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子”,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尽量确保投资者所见即所得。今年以来,也有超过60只基金产品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

对比来看,部分权益基金产品舍弃了此前业内普遍采用的沪深300指数,将新基准聚焦在更适合产品风格的相关行业指数;还有一些产品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丰富,使其更精准地匹配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布局方向。

“为基金经理定制契合投资风格的业绩基准,并以此为核心进行考核,能有效简化投资目标。”在沪上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看来,当基金经理只需专注于在基准基础上创造超额收益,投资行为将更聚焦,“风格漂移”现象也将得到遏制。在这一机制下,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将更加透明稳定,投资者再也无须担忧买到“盲盒基金”。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基金经理的行为‘拉回正轨’,让他们重新重视风险控制,提升持有人的投资体验。”某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人士表示,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不仅体现在收益层面,更延伸至风险控制领域。当基金持仓大幅偏离基准时,基金经理必须重新审视投资策略,这将倒逼其重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切实提升持有人投资体验。

天风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杜鹏辉、陈嘉言认为,明确提出建立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并科学设定业绩比较基准或可回应行业经营理念有偏差(“唯规模而非业绩论”)的问题,有望打破基金公司收入和管理规模之间的线性关系,未来基金公司需平衡规模和收益率的关系以实现收入最大化。

“为基金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避免风格漂移,可让投资者更准确评估基金表现。”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表示,中长期来看,市场投资风格有望更加稳健,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对于公募基金的信心,吸引更多长期资金流入股市,为股票市场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值班编辑:七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0502.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9日 上午10:43
下一篇 2025年5月9日 上午10:44

相关推荐

  • 中国资产,深夜大涨;警方通报“男子砸记者采访设备”;韩国多地发出疟疾警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

    编辑 | 七三 美股涨跌不一 周二,美股主要股指收盘涨跌互现,芯片板块延续强势带动纳指上扬。 截至收盘,道指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36.36点,收于44023.29点,跌幅为0.98%;标普500指数下跌24.8点,收于6243.76点,跌幅为0.4%;纳指上涨37.47点,收于20677.8点,涨幅为0.18%,续创新高。 中概股周二表现强劲,纳斯达克中国金龙…

    2025年7月16日
    7900
  • 黄仁勋,最新发声!

    2025.05.01 本文字数:893,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钱童心 美国东部时间4月30日早上,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华盛顿表示,他希望特朗普政府修改与美国出口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规,以便企业更好地利用未来科技所带来的机遇。 黄仁勋在当地出席美国国会活动后对媒体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并不落后于美国,实际上两国“已经非常接近”。 黄仁勋…

    2025年5月1日
    10100
  • 独家!美国宣布部分商品免征“对等关税”,美国知名投行分析师:科技巨头们别无选择

    2025.04.12 特朗普相信美国有能力自己生产iPhone 本文字数:966,阅读时长大约1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程程、冯迪凡 据参考消息转引媒体报道,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11日悄然发布了更新税则,豁免了包含自动数据处理器、电脑、通信设备、显示器与模组、半导体相关等类别商品的进口税率,不受“对等关税”影响。 报道称,部分商品若符合美国《协调关…

    2025年4月13日
    9000
  • “重构价值、激发产业新动能”——WAIC人工智能精英夜话璀璨启幕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正给我国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技术引擎加快行业创新的同时,原有的产业价值链也迎来迅速重构。在政策的大力指引和技术的加速推动下,未来人工智能对产业端的持续赋能又将创造出怎样的价值神话? “我们切身感受到,全球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台长、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

    2025年7月27日
    4800
  • 壹快评︱光伏业能从新能源车“反内卷”学到什么

    在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高管发声后,“反内卷”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共识。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看似赛道不同,却有相似的发展轨迹。两个产业都经历过资本狂热追捧,在大规模产能扩张后,面临产品跌价与产能出清,“价格战”内卷越演越烈。 新能源汽车企业主动联合声明“反内卷”之际,同为新能源的光伏产业也在剧烈的阵痛中系统性重塑。 然而,尽管“反内卷”在…

    观察 2025年6月12日
    9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