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尝试为智驾厂商强行“续命”

在大模型打破了前几年的资本冷静期之后,投资人们不想再错过具身智能的热点。

2025年仅前三个月,智平方、维他动力、傅利叶智能、星海图等多家企业宣布融资消息,单笔金额普遍超亿元。而上海一家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刚刚成立两个月,就完成了天使轮1.2亿美元的融资,创下了我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的最大融资额纪录。

追逐具身智能风口的,不乏互联网大厂、汽车及家电行业的巨头们,而在其中我们看到,智驾厂商的身影出现得愈发频繁。前几日,港交所“自动驾驶第一股”知行科技,计划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出资收购苏州小工匠机器人的大部分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同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佑驾创新,也成立了一家全资机器人子公司—深圳小竹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理论上,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核心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用性,能够共享技术积累,这是智驾厂商纷纷跨界具身智能的主要原因,可是集体转身的背后可能更多的还是行业困局,而具身智能也未必是智驾厂商们的“救赎”。

智驾熄火,明星企业“逆袭”失败?

去年10月25日,文远知行以15.5美元/股的发行价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首日涨幅为6.8%,市值约44.9亿美元。然而仅四天后,文远知行的股价便出现跌破IPO发行价的情形。截至4月30日,文远知行股价暴跌至开盘以来最低价每股6.70美元,已跌去一多半。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Robotaxi运营商如祺出行港股上市首日破发,Aurora股价较峰值跌去60%。

居高不下的投入和暂时看不到盈利时间的现状,是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明星企业们不被资本市场信任的直接原因。如顶着“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的光环,地平线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累计已亏损超过220亿元人民币;头部企业小马智行,连续三年保持营收增长,而营收增长的背后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4年,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达2.74亿美元,同比扩大119.63%。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0家主要的国内智能驾驶企业中,9家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一家未披露财报,其盈利状况尚未可知。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化落地,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显然也从“故事估值”转向“盈利验证”,而今年,全民智驾的浪潮,恰好能给这些明星企业带来一个绝佳的机会。

回看今年的车展及发布会,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本处在幕后的自动驾驶公司,正以“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身份强势登场,车企不再避讳供应商提升了自己的智驾能力。如奇瑞牵手轻舟智航,长城投资元戎启行,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合作伙伴里,也频繁出现外部供应商的身影。即使是最强调“高自给率”的比亚迪,其天神之眼A、B版本的智驾方案,也是由Momenta提供的。

另外,以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通用为代表的美系车,奥迪、奔驰为代表的德系车都全面拥抱中国智驾公司。

这一变化意味着众多车企在经历自研尝试后,调整战略定位,重启与头部智驾供应商的合作,这自然也为后者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创造了条件。但是,一场由安全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暴,让全民智驾戛然而止,从企业到行业再到监管部门,多方踩下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智驾“刹车”。

上海车展上,原本应是智驾方案和成果百花齐放的盛大展示,可没有了“智驾”的车企,被机器人抢尽风头。

对智能驾驶或自动驾驶行业来说,尽管营销宣传上的约束并不会阻碍智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可是这次急刹车让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这或许会改变车企及技术供应商们的竞争焦点。起码现在,为了迎合安全的要求,他们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对于陷于连续亏损的企业来讲,成本压力又上升了。

故事虽好,但具身智能也可能“掏空”智驾

除了知行科技等头部厂商,整条智能驾驶产业链上的其他玩家也在入局。比如黑芝麻智能,年报显示,黑芝麻智能将产品量产向商用车、专用车、车路云一体化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验证和拓展;激光雷达头部厂商速腾聚创,从去年就已透露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信号,开始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机器人技术平台供应商。

车企巨头们更是早已在机器人领域排兵布阵,热情一个比一个高。

具身智能热潮涌现,互联网大厂的进入更让这一赛道空前火爆,而智能驾驶企业作为跨界者,尤为受到关注。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在底层AI技术上存在的高度复用性,让外界对头部智驾厂商的技术应用到人型机器人领域充满期待,资本市场更乐于看到新的故事。

但风险与之并存。当越来越多的智驾厂商试图从具身智能赛道寻找新的增长,盲目地加大投入,非但可能换不回增长,反而会让企业继续陷入投入产出难成正比的泥淖。

具身智能同样是一个烧钱的赛道。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为例,优必选一直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5年时间累计亏掉49.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维持在高位。

对同样长期亏损的智能驾驶相关企业而言,资金本来就已成问题。如文远知行,2024年其研发与运营费用合计达22.84亿元,全年净亏损25.17亿元,若按此速率,其48.88亿元现金储备仅能支撑不足2年。如果把仅有的资金再分散到新赛道,或是为了新赛道增加负债,长期的高投入必然会加剧企业的资金链危机。而且,一旦公司营收再出现较大波动,很可能走到绝境。

纵目科技就是最直接的例子。2022年,纵目科技在上海创立蚕丛机器人,计划将L4技术在储能领域进行落地,2024年,蚕丛机器人推出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可事与愿违,蚕丛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反应冷淡,还因此占据了其主营业务所需的现金流。

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纵目科技经营现金净流出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及4.11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纵目科技有着4.62亿元的借款,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有1.99亿元。令公司雪上加霜的是,赛力斯的订单被“截胡”,长安开始自研后,也将纵目踢出了核心供应链,主营业务受到重挫。重重打击下,这一明星企业轰然倒塌。

智驾厂商进军具身智能赛道,不只要将资金分散,同样还有人才资源。但我们看到,智能驾驶、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三个行业之间暗流汹涌的人才争夺战,似乎让智驾厂商成了输送人才的“工具人”,当从智驾流入具身智能的人才又成了其他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智驾厂商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人才流失。

一位前图森未来某员工表示,自动驾驶公司给得并不多,基本要求降薪或者平薪入职,而机器人公司、互联网,甚至做L2级别的车企们开出的价更具吸引力。

“和智驾企业一个项目合作下来,双方已经熟悉了,车企直接高薪把人挖过来就能直接用”,据另一家头部车企的智驾研发人员透露。

具身智能:一半繁荣,一半虚火

从概念上讲,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而以汽车为载体的智能驾驶,可以说是在这个概念范畴中诞生最早、目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形式。所以,从自动驾驶跨界到具身智能,似乎成了智驾厂商们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说到底,没有具身智能的热潮,也没有智驾厂商纷纷下场的这一幕。

据CVSource投中数据,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也有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热潮涌动下,备受追捧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老股转让在市场出现溢价抢购现象,部分投资者以100亿元估值争夺其股权,而大湾区某人形机器人公司更是被传出两周内估值上涨10亿元,投资机构仍然热情高涨。但资本的追捧,让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想象力被无限放大后,泡沫也由此产生。

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27.6亿元,但融资额高达50亿元,估值泡沫远超实际需求。

智驾厂商跨界具身智能,虽然不是和这条赛道上已经略显拥挤的机器人公司抢生意,可作为技术供应商,市场需求的真伪也关乎机器人业务能否真正支撑起业务增长,在新场景的适用与否,更关乎技术的落地。不过,从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成功且真实地验证。

一边是不断对外宣布消息,掀起的一股订单潮,另一边却是租赁市场上新鲜感被满足后,几乎没有回头客。

这背后本质上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其实尚未清晰。工业场景中,汽车制造商更倾向采用机械臂或AGV(自动导引车),因其成本低、稳定性高;家庭场景则面临伦理与安全争议——日本软银Pepper机器人因隐私泄露问题遭多国抵制;即便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也备受质疑。

机器人不缺适用场景,可是在当前的技术成熟度下,场景需求不等于真实需求,更何况,不少商业故事是为了迎合资本而诞生的。

对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这一赛道而言,不管围绕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或许都将带来成长的动力。可是对企业而言,一旦押注伪需求,长期的高投入换不来回报,极有可能被拖垮,跨界的智驾厂商更是如此。在其自身主营业务都难以解决商业化困局的前提下,押注具身智能,也是一场豪赌。

而结局是“续命”还是“夺命”,尚未可知。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6668.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6月4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6月4日

相关推荐

  • 嗨玩昆士兰,让你的夏天充满海风和松弛感

    澳大利亚昆士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在名闻世界的冲浪者天堂(Surfers Paradise)体验驰骋海浪的刺激探险;在充满创意灵感的布里斯班来一场艺术漫步;在浪漫唯美的圣灵群岛打卡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心形礁;在两大世界自然遗产交汇之地凯恩斯跃入大堡礁领略神秘辽阔的海底世界。盛夏来临,为你准备了这份反季嗨玩昆士兰旅行清单,用12天或更多的时间,让你的夏天…

    财经 2025年6月24日
    4800
  • 完成亿级融资,20家AI创业公司背后的“云力量”

    作者|唐飞 编辑|计然 在一级市场创投生态中,“二八法则”始终存在。 清科研究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一季度AI行业投融资逆势增长,企业首次获投时长远低于全市场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351起融资案例,总投资金额超200亿元。 这其中,前20%的创企分走了接近80%的融资额,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当资…

    财经 2025年8月13日
    700
  • 社交认同>产品力,苹果的“阳谋”赢麻了!撕开消费主义的遮羞布

    当闲逛贴吧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一则帖子就是“一万块的iPhone16PM京东评论100万+太吓人了”,虽然在本座的潜意识里感觉这就是水军或者键盘侠在肆虐,不过关于这些层面东西本着一向单纯与纯粹的我虽然心中知道,但基本不太去思考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自己喜欢的手机”,这些客观滑稽的现象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去在意。 ※因为这些都是无聊人所做出的无聊事 ①…

    财经 2025年5月6日
    11800
  • 想要复兴美国制造业,除非上帝亲手去拧螺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想要复兴美国制造业,除非上帝亲自拿着扳手去拧螺丝》,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特朗普,至少在我的眼中,他确实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只不过,我说的这个“知行合一”是带引号的。 从认知上看,特朗普确实对美国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 他和他的团队非常敏锐地拿捏了美国社会里最失意的那批人——那…

    2025年4月8日
    13500
  • 年赚25亿元的霸王茶姬,冲击IPO了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柳柳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3月26日,霸王茶姬正式公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IPO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其股票代码定为CHA,即“茶”的拼音。花旗、摩根士丹利、中金和德意志银行担任承销商。 这是国内新茶饮品牌首次在美股冲击上市。招股书显示,2024年全年,霸王茶姬GMV(商品交易额)为295…

    2025年3月28日
    9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