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具身智能“非共识”争论 技术路径分歧凸显。中国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备受关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众多参观者带着孩子前来观看,显示出对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的浓厚兴趣。
机器人企业规模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12日,中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近96万家,其中2024年注册量为19.32万家,同比增长4.59%;而2025年前7个月,注册量已达15.28万家,同比增长43.81%。华东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占全国的39.64%,中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超过160家,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企业逾600家。
融资方面,今年1-7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投资事件数超过200起,融资总额已超过240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8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将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许多争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认为,硬件技术足够,但量产和工程化问题较大。软件层面,具身智能模型架构不够好,限制了大规模应用。他指出,VLA模型在训练新动作时需要从头开始,效率低下。他认为,世界模型可能是更快收敛的技术路径。
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表示,VLA模型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只要机器人能进行视觉感知、语言交互和行为动作,就是一个VLA模型。他认为,未来VLA模型应融合生成式模型和强化学习,提升泛化能力。
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认为,VLA本质上是模仿学习,需要结合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型来消除不确定性。他强调,好的具身智能企业应综合多种路线,科学融合。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目前行业用不上全参数模型,需要探索云端与终端算力协同分配。他认为,下一步要解决力控问题,实现大脑、小脑、肢体的协同。
星海图发布了首个VLA模型——星海图G0,以及开放世界数据集。赵行表示,团队发现跨本体预训练效果不如单本体预训练,说明具身智能需要从模型到数据再到机器人本体的整个链条协作。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认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操作能力。智元不仅布局VLA和开源数据集,还布局世界模型。姚卯青表示,行业首个面向真实世界的双臂机器人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提供了端到端解决方案。
关于数据和模型的重要性,王兴兴认为人们过于关注数据,忽视了模型本身。陈建宇则认为,现阶段应更关注模型。王潜指出,数据依然是重要瓶颈,需持续演进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
真机数据和合成数据的选择上,王鹤认为合成数据是推动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关键。赵行则认为真机数据最重要,需进入真实环境采集数据。卢策吾表示,仿真数据适用于简单动作,长期看真机数据依然重要。
非共识话题中,人形机器人到底是用于娱乐还是实际工作仍存争议。程昊表示,机器人世界杯愿景是2050年踢赢人类世界杯冠军。王兴兴认为,终极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进厂干活或在家务场景中提供服务。卢策吾指出,人形机器人需从表演式逐渐进入“干活”状态。
王兴兴预测,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走到“ChatGPT时刻”的前夜,未来2-5年技术重心将是统一、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超大批量制造及低成本大规模算力。王鹤预计,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级,再往后可能超越汽车手机市场。行业普遍认为,接下来国内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将发生“淘汰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