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立面的花岗石,正门两侧的落地罗马拱券长窗……伫立在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百年建筑外滩17号,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这里既是上海金融史发展的见证者,也以友邦大厦的身份承载着百年友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7月25日,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友邦人寿”)宣布完成位于上海外滩17号友邦大厦的租约续签,标志着友邦人寿将继续长期并全部承租友邦大厦。
(友邦保险集团和友邦人寿管理层代表在续约庆典现场合影)
对友邦保险而言,这里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故里”与“初心”的象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入驻外滩17号,到1996年成功“回老家”,再到如今续写新篇,友邦与外滩17号的故事,恰是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的生动注脚。
“根深方能叶茂,安居才能乐业。”友邦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谢仕荣在续约庆典上感慨道。继1998年主持友邦大厦的启动仪式之后,时隔近30年,谢先生又一次站在了承租续约的庆典现场。“当年的热烈场景与激动心情,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友邦与外滩17号的故事将翻开新篇章。这次续约,是我们深耕中国的郑重承诺,也是友邦共创未来的重要一步。友邦大厦将继续陪伴我们新的征程,见证友邦在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背景下持续蓬勃发展,为中国保险业创造更多非凡成就。”
(友邦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谢仕荣先生在庆典现场致辞)
扎根“故里”
外滩17号的历史,代表着上海历史文化与现代金融的交汇点。1921年,这座由德和洋行设计的建筑破土动工。1924年2月竣工时,它以65.3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上海的“第一高楼”。
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友邦百年发展历程,更是友邦在中国内地的根基所在。
1919年,友邦保险起源于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友邦保险的创始人史带就将友邦的办公地设在外滩17号。友邦在这里起步、成长,将保险服务从上海推向整个亚太地区。
1992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与金融领域开放的关键进程,友邦秉持着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正式“回老家”,并以外资独资身份设立上海分公司,成为最早一批获发个人人身保险业务营业执照的非本土保险机构之一。
(1992年9月,友邦保险重返上海。图为时任友邦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谢仕荣先生在1992年10月8日的开业典礼上)
不过,对于时任友邦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谢仕荣而言,真正的“回老家”还差一步,当时在上海商城办公的友邦人迫切希望能够回归外滩17号。在谢仕荣为友邦效力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自认友邦“回老家”是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真正的‘回老家’,一定要回到外滩17号。我感觉祖业不能丢掉。”谢仕荣说。
为了能重返这片故地,谢仕荣带领友邦团队与相关部门进行了两年多的沟通,并最终于1996年成功回到了它的发源地,对外滩17号实行整楼长期租赁作为中国内地总部,并将大楼更名为“友邦大厦”。1998年5月,友邦大厦正式启用。至此,友邦重回故里的故事才真正完整,友邦保险的百年基业也于此重焕新生。“友邦是外滩唯一一家可以回到祖业办公的外资公司。”说到这里,谢仕荣言语中满是自豪。
(位于外滩17号的友邦大厦)
在友邦“回老家”的彼时,中国保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友邦保险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将先进的保险理念与管理技术引入中国内地保险市场。
这其中,友邦保险引入中国内地保险市场的个人营销员制度可谓影响深远。那时的中国保险市场还很年轻,寿险业务大多依赖柜台销售,老百姓对“主动上门的保险”既陌生又警惕。谢仕荣和团队却坚信,保险不是冷冰冰的合同,而是需要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守护承诺”。尽管营销员对于中国内地市场来说是全新的工种,招人并不容易,但友邦还是对营销员队伍的人选定下了严苛的标准:必须是大学生;不能兼职;要经过专业培训,不仅要懂产品,更要懂如何根据客户需求规划保障;甚至连着装都有要求,必须穿正装,打领带是标配。
如今,营销员渠道已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最主要渠道之一,而友邦的这支卓越营销员队伍也从最初的只有二十几人一路发展,成为友邦在中国内地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但那些最初的坚持——对专业的苛求、对客户的真诚、对团队的珍视,依然是这支队伍的底色,也让友邦的营销员队伍一直被行业公认为“标杆”。
续写“新途”
外滩17号不仅见证着友邦与“故里”的深厚羁绊,更成为友邦在中国内地市场迈向未来的起点。
友邦人寿表示,此次续约不仅延续了友邦与这座百年建筑的深厚渊源,更彰显了友邦作为中国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杆,持续扎根故里、坚定投资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内地市场是友邦最重要的战略市场,没有‘之一’。”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表示。
这句话背后,是友邦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布局——从业务区域的拓展到服务能力的升级,从资产端的投入到科技端的创新,这家百年企业正以稳健步伐踏上“新途”,践行着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事实上,友邦也是中国金融业近年来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受益者。2020年,友邦中国通过“分改子”变身友邦人寿,尝得了中国内地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的“头啖汤”。
取得独立法人身份后,友邦人寿近年来成为我国寿险业发展最快的险企之一。短短几年,友邦人寿的业务经营区域已从此前的5个拓展至14个,可触达约3.4亿潜在客户。
在资产端,秉持着长期主义投资理念,友邦人寿充分发挥险资“耐心资本”的特性,持续加大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23年1月,上海北外滩“友邦金融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友邦人寿自成立以来进行的最大一次资产收购;2024年初,友邦人寿又完成收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央商务区(CBD)的办公楼项目控股权;2025年6月,“友邦保险资管”获批筹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扎根故里、投资中国”的坚定承诺,也让友邦在“保险+资管”的双轮驱动上再添新翼,未来将有更多保险资金通过专业运作,反哺中国实体经济。
这些布局显然不是短期决策,而是基于友邦对中国内地市场长期向好的判断。在李源祥看来,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不仅在于规模的增长,更在于“高质量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者对健康管理、养老规划、财富传承的需求日益多元,这恰恰为友邦“客户驱动的业务革新”理念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让其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充分释放专业价值。
“站在友邦百年基业的发源地,我们的初心始终未变,友邦将充分把握中国寿险的长期发展机遇,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持续践行我们对客户、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对于未来,李源祥的判断清晰而坚定:“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而友邦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市场中最懂客户的“同行者”。
故里是初心,新途是使命。外滩17号这座百年建筑,也将继续见证百年友邦与中国的下一个十年、下一个百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