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人造太阳,又进一步。

  文 | 华商韬略 大南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核集团等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上海市长龚正亲自揭牌。这一“国家队”的成立可谓阵容豪华、规格极高,外媒更是将此解读为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来源: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公众号

  将近两个月前的5月23日,向来被视为“传统能源捍卫者”的特朗普突然一反常态,接连签署四项行政令,将核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扬言:“重新夺回全球领导地位。”

  德日英等国近年来也动作频频:德国公布《聚变能源2040》专项计划,到2028年预计提供超10亿欧元用于科研;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力争203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发电;英国政府斥资4.1亿英镑用于加速聚变研发。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可控核聚变产业竞争已进入加速阶段,中国,也显然要领跑。

  【01 终极能源】

  “1立方千米海水中的氘经过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地球全部石油的总能量。”中国科学院张杰院士认为:“聚变能源可能会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

  所谓核聚变,就是让轻原子核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暴力融合”成新的原子核,从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能持续发光发热46亿年,靠的就是它。也是因此,业内喜欢用“人造太阳”来形象比喻聚变能源这项技术。

  军事武器中的氢弹,也是因为核聚变才能爆发惊人威力,但它属于不可控的瞬时释放。

  可控核聚变技术,则是要将这种巨大能量以受控、安全的方式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电能,为人类所用。

  在“人造太阳”的作用下,5克重的燃料所产生的电能,就足以让三口之家使用133年。

  聚变能源所需要的燃料,比如海水中的“氘”,储量极为巨大,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危害。

  根据物理学家马克·亨德森博士的大致测算,按当前全球能源消耗水平,聚变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500亿年。

  不妨想象下,当聚变能源普及后,成本近乎为零、又用之不尽的电力将如何重塑世界?

  工业领域,几近免费的能源配合自动化生产线,让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从日用品到精密仪器,人类能以超低的价格拥有各种商品;

  农业领域,通过人工光照、温度控制来模拟自然环境,人类可以利用高楼发展室内“垂直农业”,打破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告别粮食短缺;  甚至淡水资源不足这个千年难题也得以解决,现有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唯一的掣肘是电力成本,聚变能源的普及让海水淡化成常态,沙漠变绿洲也不是梦。

  包括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会是极大的受益者。以ChatGPT为例,大模型训练三天的电力消耗,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汽车累计行驶32万公里的能耗总量,这种指数级增长的电力需求已经制约了AI的发展。所以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极为关注聚变能源,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个人投资(3.75亿美金)就是投给核聚变企业。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颠覆性的深层影响,足以改变世界格局,那就是聚变能源一旦替代石油,“美元霸权”也将不复存在,以石油美元为基础的全球金融秩序会从根本上瓦解。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对聚变能源的研究都极为重视。

  总之,谁率先用核聚变发出第一度电、实现商业化,就意味着谁站在了未来能源的制高点上,就像“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未来可能会诞生“聚变能源输出国”,掌控全球的经济命脉。

  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各国的顶级大脑已经持续奋斗了70余年。

  【02 全球争夺战】

  法国南部的马诺斯克,以薰衣草闻名于世。

  大约2007年开始,当地人总能在城镇里发现一些“神秘来客”,他们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讨论着各种听不懂的词语,这当中有美国人、日本人,也有中国人。这些人并不是观光游客,而是全球顶尖科学家。他们聚在这里,正是为了参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早在50年代后美苏争霸时期,“聚变热”就已兴起。美苏等超级大国将这项技术视为战略筹码,却在各自独立研发中屡遭瓶颈。

  各国发现,单以一国之力很难实现高效的技术研发。于是在1985年日内瓦峰会上,多国提出共建ITER项目,通过合作攻克难题。  ▲建设中的ITER,来源:ITER官网

  有趣的是,1998年美国宣布退出ITER项目,但当2003年中国加入ITER谈判,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却又火速提出要重新“入伙”,可见美国在当时就已经格外重视与中国的竞争。

  ITER自1985年提出,至今已投入超240亿欧元。如此庞大的投入,效果如何呢?

  与“国际空间站”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等跨国合作项目类似,ITER的进度条总是被各国的“小算盘”打断。尽管中国团队在任务交付上总能高效完成,但架不住部分参与国“扯后腿”,技术问题、合同问题、资金问题等层出不穷。

  清华大学工物系陈博士感慨道,他初中时对核聚变技术产生兴趣,就听闻ITER“2016年建成”,十分憧憬,如今他已成为核聚变方向的博士,又听说要“2033年才能建成”。

  1985年至今40年过去了,ITER推进速度仍不理想,不禁让人联想到流行在科技界的经典玩笑——“核聚变离商业化永远差50年”

  玩笑归玩笑,实际情况是,各国在参与ITER项目的同时,私下里都没闲着。

  日本与欧洲合作的JT-60SA,2023年11月宣称首次实现“点火”(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

  韩国的KSTAR,在2024年实现48秒的1亿℃等离子体温度,并维持高约束模式超过100秒;

  法国的WEST,在2025年2月实现5000万℃下维持等离子体1337秒……

  这场竞赛的主力军——中国和美国,自然更不会缺席。

  美国核聚变布局以私营企业为主,依靠风投持续注入资金,背后不乏比尔盖茨、索罗斯这些大佬的身影。

  脱胎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目前总融资额超20亿美金,是全球最烧钱的核聚变企业;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疯狂砸钱的Helion Energy,2021年首次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高温;

  与谷歌紧密合作的TAE Technologies,则在相对更难的“氢硼聚变”领域处于前沿。

  此外,美国也拥有国家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作为全球最大的激光约束核聚变装置之一,其主要价值不在商业发电,而是用于物理研究和潜在的军事武器研究。

  饶是如此,NIF在2022年12月首次“点火”成功,仍被视为里程碑式的突破。虽然试验的计算方式存在争议,但美国国会却迫不及待地将“中美产业竞争地图”中的核聚变产业,标注为“美国领先”,可见其对于快速取胜的渴望。

  中国方面,自50年代开始探索核聚变技术,如今已形成两大体系:国企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国家队”、民企和风投主导的“市场队”。

  中科院主导研发的“东方超环”(EAST),在2025年1月实现了1亿℃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的世界纪录;中核集团主导研发的人造太阳“环流三号”(HL-3),2025年3月首次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双突破1亿℃,5月又实现了百万安培亿度H模,均创下世界纪录。  ▲中国“环流三号”,来源:川观新闻

  民营企业中,瀚海聚能对标美国的Helion Energy,2025年7月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对标TAE Technologies,同样选择难度更高的“氢硼聚变”路线,目前已累计投入40亿人民币。其余如能量奇点、星环聚能、联创光电等企业,也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此外,位于安徽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夸父”(CRAFT)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而规模比ITER更为宏大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也将2035年建成投用。

  如今,中国聚变技术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对于中国的后来居上,美国显然是坐不住的,特朗普一反常态地给核能站队,正是一种表态。

  2025年中美两国频繁出现技术突破,也让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03 中国抢先布局】

  在此关键时间节点,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绝不是简单的开个大公司,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

  将中国“人造太阳”的承载主体从“实验室”转变为“有限公司”,意味着它不仅要突破技术壁垒,还要尽早投身到市场的海洋里,探索商业模式和产业运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从本次注资的股东背景中,我们可以窥见更多细节。公告显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四川重科聚变将共同增资,使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这种“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的混合模式,涵盖了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金融投资和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形成了“产学研用金”的深度合作,为聚变能源未来的商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此外,中国聚变公司背后的“上海元素”和“四川元素”也格外显眼。

  中国聚变的落户地址选择在上海市闵行区,且股东中的国绿基金与上海未来聚变均有上海背景。

  核聚变产业为什么要落地上海?因为这座国际大都市不仅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更隐藏着一个重要身份——大国重器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高地。

  从芯片产业的中芯国际,到大飞机领域的中国商飞,再到船舶建造业的江南造船,这些大国重器的总部均扎根上海。而在核能领域,上海更是坐拥近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聚变能源孵化高地。

  上海的深度参与,将为中国聚变注入强劲的产业动能,并为其链接更多国际化资源。

  除了“上海元素”,“四川元素”的存在也尤为关键。

  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入股方式除45.6亿现金外,还有估值约30亿元的知识产权入股。而这些核心技术的积累,主要源自四川的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著名的人造太阳“环流三号”(HL-3)正是出自此院,其现任党委书记刘叶,也恰好担任了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法人。

  由此可见,四川核工业研发制造的能力将在本次合作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七大国企协同注资,上海四川强强联手,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汇聚了各领域顶尖资源。这一战略布局表明,聚变产业的竞争已不仅是企业间的角逐,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个著名论断:“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整个大地”。当前,全球各国正加大投入,为的就是抢先拿到聚变技术的“金钥匙”,以期掌控人类的“终极能源”,这直接推动了聚变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科院张杰院士的最新研判显示:“过去认为实现聚变能源需要50年,现在我们估计20年内,聚变能源就会走进千家万户。”

  显然,这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竞赛不再无比漫长,历史也必将见证“中国队”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0798.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8月5日

相关推荐

  • 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活跃,这些业绩翻倍股被资金持续买入

    文丨承承 编辑丨李壮 业绩面和消息面利多因素交织,驱动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活跃。 近期,固态电池概念股市场表现强劲,截至6月9日,大智慧固态电池指数6月以来持续上涨,5个交易日上涨了6.41%,板块中标的公司科恒股份、海辰药业、领湃科技等公司涨幅甚至在40%以上。剖析固态电池概念股强势表现背后原因,除了相关公司基本面持续向好因素外,更与近期市场有关固态电池的利…

    财经 2025年6月15日
    7200
  • 小米空调规划“数一数二”,要挑战谁

    文|侯恬 编辑|杨旭然 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不久前发布微博表示,小米空调以 2030 年中国市场数一数二作为目标,对标全球标杆;小米空调已经完成了全产品线布局,并且完成了全栈自研;小米空调智能制造工厂,会在今年年内投产。 小米已经完成了空调全产品线布局 我国家用空调行业已步入市场成熟期,需求主要以存量替换为主。但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目前空调的产量、销量…

    财经 2025年5月3日
    10200
  • “任性”的百果园,被现实教育

    斑马消费 范建 创始人余惠勇的一番言论,让百果园连续几天挂在微博热搜上。 “我们一直在教育消费者”、“百果园不迎合消费者”等观点,不仅未能解释百果园的水果价格为什么贵的质疑,还在互联网上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 现实,给百果园上了一课。作为中国最大的连锁水果零售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百果园要做的,不是教育消费者,而是应该着力于成本优化,提供用户能真正感知质价比…

    财经 2025年8月12日
    1600
  • 突然“暴雷”:网红烘焙品牌倒闭,曾计划今年新开百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周飞飞,原文标题:《突然“暴雷”!网红品牌官宣倒闭,曾计划今年新开百店》,头图来自:AI生成 “对不起……欢牛蛋糕屋的故事,即将画上句点。” 6月15日晚11点,杭州网红烘焙品牌——欢牛蛋糕屋发公告称,其失去了继续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欢牛蛋糕屋于2013年在浙江杭州创立,凭借豆乳盒子、雪胖子等爆款产品成为网红烘焙品牌,曾…

    2025年6月17日
    7500
  • 茂名首富的欣旺达,到底缺不缺钱?

    文丨云潭 一边豪掷40亿元理财,一边又启动H股融资,“茂名首富”王明旺家族旗下的欣旺达,到底缺不缺钱? 随着港股招股书披露,全球“手机电池之王”欣旺达的真实经营状况,即将受到全球顶级投资者的审视。 【财务隐忧】 7月30日,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高盛、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距离此前筹划H股上市公告仅过去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谓不快。 公司指出,为深…

    财经 2025年8月2日
    2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