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开局,如何翻身

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开局,如何翻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知趣,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说来颇具讽刺,学历贬值这件事,几乎会“平等”地发生在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经济上行时,遍地是黄金,纵然没有好的学历,也一样能够凭借机遇和胆识积累到财富;而当经济下行时,即便手握名校文凭,也未必能够逃出就业寒冬的围困。

最近几年,“学历贬值”和“就业难”成了悬在无数年轻人头顶上挥之不去的阴霾。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的历史峰值,相比2016 年增长超过六成。而2024年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的失业率一度超过21%。数字的背后,是就业竞争愈发残酷的现实。

于是我们看见,清北毕业生应聘街道办、硕士研究生竞争高校宿管、考公考编也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一考就是两三年。这些曾经被视为“大材小用”的选择,如今却成了多数人眼中“理想的归宿”。

当“读书改变命运”的叙事日益失灵,社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在一个学历不再能自动兑换为出路的时代,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出身普通、学历也不占优势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到新的出路。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在银行,人事就是一切。

而在今天的现实职场里,去离“钱”最近的岗位,或许才是普通人为数不多能够改命的机会。

一、价值被低估的销售岗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职场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一边是写字楼里的格子间:写PPT、写周报、会议排期不断,吹着四季恒温的中央空调,喝着咖啡,工作安稳且体面。另一边,则是长期被打上“低门槛”“靠忽悠”“不稳定”标签的销售岗,仿佛只要开口谈业绩,就自动跌出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于是,无数人宁愿在一线城市挤破头去争一个月薪五六千的行政岗,也不愿正眼看一眼底薪四千加提成的销售。

但现实是,销售可能当下普通人为数不多低门槛、且最容易翻身的职业之一。

首先,相比起金融、互联网大厂动辄数百人争一个岗位的惨烈,或者是考公考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焦灼,销售岗的竞争反而要温和得多。

智联招聘《2023年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销售类岗位的简历投递量与职位数之比(CIER指数)长期低于1.5,远低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的5甚至10以上。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学历不突出、背景不出众的普通人而言,这里仍是一扇敞开的门。

与此同时,销售是职场中为数不多奉行“能者多得”收入分配逻辑的领域。在固定薪酬的岗位上,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被稀释在各种流程与层级之间;而销售,是少数几个直接与“交易”挂钩的岗位,不依赖组织内部的评价体系,而是由市场直接打分。

以房产经纪行业为例,贝壳曾经披露过平台上有相当比例的经纪人月入过万,而业绩排名前10%的顶尖销售,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以上,远超普通白领。虽然这并非人人可及,但起码也说明了一点:销售这一行,个人努力与收入回报之间,有清晰可见的正相关。

销售的本质并非“忽悠”,而是“解决问题”。一个能持续拿到结果的销售,靠的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话术,这背后还包括了对产品、行业、客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

Netflix纪录片《亿万富翁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中提到,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早期都从事过销售工作,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在NeXT时期也曾亲自培训过销售团队。

二、传统“忽悠式”销售模式失效

过去,销售能否成单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比如,客户不懂车,销售可以夸大性能;客户不懂房,中介可以隐瞒缺陷。

那个时候,销售更像是一场博弈,谁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平权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打破了这种壁垒。

现如今,抖音、知乎、小红书上什么信息都有,消费者在购买房、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时,随便刷一刷就能获得不少的信息,既然产品好评都是刷的,那就多看看差评,不可能再被动地接受销售的推荐。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忽悠式”销售越来越不奏效。

那么在市场中能拿到机会的,一定是属于那些自带“专业”的“专业型销售”,比如学汽车维修的去卖车,家装行业设计师当销售。

2023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职业变迁报告》数据显示,2015至2023年间,销售类岗位中要求“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比例从32%上升至67%,尤其是在汽车、医疗、教育、家装等高决策成本领域。

以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的销售顾问不仅需要了解车型参数,还要熟悉新能源政策、充电网络、自动驾驶技术等诸多细节。因为很多客户甚至比销售还要懂车,如果销售无法提供更深度有效的信息,客户是很难信任和下单的。

就拿我自己装修父母的老房子来说,头部几家装修公司在资质、报价、施工标准上都是高度趋同的,且都受到当地建筑装饰协会统一监管,合同也趋于标准化。

那么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下,最终决定我是否下单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销售是否热情(毕竟大家都很热情),而在于跟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一是对方能否真正理解我的需求;二是我能否获得超出已有认知的“专业增量”。毕竟,大部分装修的门门道道我已经通过小红书了解得差不多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恰好印证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的“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专业人士通过知识积累形成一种“象征性权力”,使客户产生信赖与依赖。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是不会再那么轻易地就被话术打动,但他们依然愿意为“专业溢价”买单。

而这背后,是对销售沟通力、判断力、抗压能力的综合考量。这些能力,学校不教,也很难通过标准化训练获得,同样很难被AI替代,反而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里愈发稀缺。

三、离钱近才更容易抓住机会

在内卷和躺平之间,不少年轻人陷入了被动的等待:等一个编制,等一次上岸,等命运的垂青。

但我觉得销售这个岗位,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存策略,它不太依赖外部筛选机制,将价值创造的主动权还给了个体。

更重要的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同时适用于销售这个行业,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复利。它训练人的沟通技巧、抗压能力、市场敏感度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这些软技能,在任何行业都具有迁移的价值。

这些年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我们这些在互联网研发、设计、市场、运营岗待的时间太久的人,离真正的市场太远了,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总以为自己的专业很值钱,等到被某个自以为可靠的系统甩出去之后,才发现客户根本不会为你的那些光鲜履历买单,只会为你能够解决问题而付费。

相比之下,一直摸爬滚打在一线销售出身的创业者,往往能更早地摸清市场真正的需求。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中写道:

工作不是为了被认可,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

销售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以战养战”的职业,要么成交,要么拒绝,每一次反馈都很明确。它能迫使你走出在学校那一套封闭的系统,直面真实的社会运行逻辑。学校学的是“正确答案”,销售学的是“有效答案”。前者让你通过考试,后者是让你活下去。

而这种在复杂世界中独立生存“活下去”的能力,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当学历无法兑现就业承诺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能让人“自立”的技能。

四、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事

在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捷径”的时代,销售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笨路”——它不承诺稳定,但提供机会;不依赖背景,但考验能力;不美化过程,但尊重结果。

学历或许能决定起点,但在一个平均寿命几近80岁的社会,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人生的路也不过刚刚行至三分之一,大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言: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对于学历不占优势的年轻人来说,销售或许不是“光鲜体面”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入口。

这一行,有人混日子,也有人真的改变命运。区别在于,你是否愿意比别人多走一步。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离钱近、离需求近的人,永远有机会。

大专开局,也未必注定平庸。

(PS:文中提到的销售,都是指toC(面向消费者)销售,toB销售更依赖资源、人脉及行业壁垒,不可混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知趣,作者:刘知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50223.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041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4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5年8月4日 下午3:15

相关推荐

  • 颠倒诗:苗乡洞天福地把酒当歌

    颠倒诗:苗乡洞天福地把酒当歌 作者:张嗣荣 晴空乌龙瞰长河, 河长瞰龙乌空晴; 清水荷花园中开, 开中园花荷水清; 冰清玉洁瑶台凤, 凌霜傲骨黄香梨, 金桔幽径红笑脸, 脸笑红径幽桔金; 心静洞中悟大道, 道大悟中洞静心; 饮烟袅袅农家乐, 乐家农袅袅烟饮; 饮酒揽星炖菊花, 心花怒放且歌唱。

    财经 2025年7月14日
    4900
  • 大模型改造互联网巨头:从广告到电商,旧业务装上新引擎

    文:互联网江湖 转眼间25年已经过半,盘点互联网行业上半年发生的大事,非AI莫属。在2月份DeepSeek横空出世以后,互联网大厂们开始加码AI。 拿巨头们来说,腾讯在三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腾讯对AI的介绍紧随马化腾发言之后,排在其他介绍之前,业务上资本支出未来将大幅的增长,主要投资于算力的建设上。 阿里巴巴在2月份,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

    财经 2025年6月5日
    6600
  • 荔枝60一斤卖给迪拜土豪:中国水果,完成了一次痛苦蜕变

    最近,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很火。 不过,更火的是,国外精品超市的中国荔枝。 TikTok上,中国荔枝(#ChineseLychee)话题,播放量突破15亿次。 有人做开箱视频,有人讲解剥荔枝壳的奇妙感觉,还有人讨论荔枝的味道,像是那种日常水果。 飙升的热度,让中国荔枝的价格,在美国翻了3倍。 而在迪拜,有“大馋富豪”领着保镖闪现中国商品超市,一次就抢购了5…

    财经 2025年6月26日
    7100
  • 特朗普杀死新能源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38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随着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结束了长期以来对太阳能和风能的支持, “我不希望风力发电机摧毁我们的家园,”特朗普在6月29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中说道:“我也不希望这些太阳能发电设施绵延数英里,甚至遮盖半座山,那丑陋至极。” …

    2025年7月11日
    3900
  • 数字文创爆火,成都如何将“爆款偶然”转化为“产业必然”?

    一次惊艳的创意迸发,足以点亮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然而,如何将这份闪耀从“偶然”沉淀为产业发展的“必然”基石,则是一道更为深刻的城市命题。 5月22日,以“文创天府·蓉耀未来”为主题的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顺利举行。 大会聚焦“创新场景”,通过场景赋能,为具有首创性、变革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与“首秀台”,让数字文创驱动下的创新场景的…

    财经 2025年5月24日
    7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