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有人说,AI就像一个勤奋的“做题家”,依靠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来从事各种超越人类的智能行为。而被称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类脑智能(BI)则像一位“悟道者”,它从人脑结构和神经机制中汲取灵感,打造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的智能系统。今天,“做题家”已经展现了它强大的能力,而“悟道者”的时代似乎才刚刚开启。

AI的发展潜力是否终将触及天花板?能耗问题是否会成为AI的难解瓶颈?而BI的大规模应用,会不会给产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对自然界最精妙的智能载体人类大脑的不断探究,是否会为我们带来一场技术的革命和认知的跃迁?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神经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张旭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带领我们一同探索类脑智能(BI)这一前沿领域,重新审视智能和智慧的本质。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AI vs BI

到底谁更聪明?

人工智能(AI)与类脑智能(BI)打擂,谁会更胜一筹?张旭院长在节目中深入剖析了两者异同。他指出人工智能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心理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发展而来,是一种强大的赋能技术,其算法与神经网络理论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脑神经科学突破。但随着不断发展,AI逐渐偏离了神经科学的轨道。而类脑智能则紧紧围绕人脑来进行研究,借鉴大脑的工作原理,如神经元连接、神经网络功能等,发展出新的智能理论与技术。从狭义角度看,类脑智能包括类脑计算、智能芯片、计算机与机器人等领域;广义来说,它还涉及非神经元和神经环路原理,如类脑血管相变散热系统、类脑组织工程等。类脑智能相比人工智能展现出了更贴合人类生理与行为特点、更加人性化的优势。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张旭院长强调,类脑智能比人工智能多了一个 “心”,它会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有集体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同时,随着人类对大脑的理解不断地更新迭代,BI及其相关技术就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在未来有望凭借这种可持续性的进化与自身内涵的独特优势,成为引领性的高科技。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张旭院长还表示,解决超级计算机的散热一直是AI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类脑计算机通过模拟人脑的血管散热模式,研发出了类脑血管相变散热系统,相比市场上的风冷和液冷技术,这种散热系统能显着降低散热能耗,比传统超算中心节省40%以上的电费能耗,这也是人类更多地认识大脑,从而反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很好例证。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BI应用发力

未来触手可及

类脑智能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产业化,但从它赋能的一些新型产品中便可窥探未来它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在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能实时监控睡眠时脑波状态的智能枕头,它依据神经网络算法分析,通过电刺激、声音刺激等方式,可以改善和调整我们的睡眠质量甚至梦的情境。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无创脑机接口的神经构建平台,可以采集不同脑区的脑电信号,并施加刺激,以此来帮助人们快速进入注意力专注或放松状态。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在节目中,张旭院长还展示了自研的类脑晶圆芯片,它拥有 2 亿神经元,其内部架构和设计原理与传统芯片截然不同,在处理非结构性数据时速度更快、更加高效。同时,类脑芯片的制程要求相对较低,采用40纳米制程的类脑芯片能达到GPU7纳米制程的传统芯片的功能,并且在能耗和效率上都更具优势。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类脑超算

改变超级计算机格局

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类脑超级计算机正崭露头角。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功构建了全球首台100亿个神经元的类脑异构融合超算系统,整个超算系统由30台高密度类脑算力服务器、6个机柜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人脑九分之一的规模。该系统采用异构融合方式,将BPU(大脑处理器)与GPU(图形处理器)及CPU(中央处理器)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芯片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GPU加CPU的组合,BPU加CPU在处理脑仿真、生命科学仿真实验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图计算时,表现更优。不仅如此,因为类脑芯片存算一体的特点,类脑计算机有效克服了冯・诺依曼瓶颈带来的能耗问题,类脑超算系统能耗更小。再加上噪音小、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未来或许实验室、办公室,甚至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可以装上一台超级计算机。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BI 爆发倒计时

张旭院长认为,类脑智能的爆发是可以预见的,其速度或许比想象中更快。张旭院长回忆,2014年他在上海负责脑-智工程时就曾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科技能够进军陆家嘴,后来脑-智工程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有很多合作伙伴公司最终都成功上市。而类脑智能创新应用进入陆家嘴的速度会更快,这是国家的进步,是天时地利人和给类脑智能创造的机会。

张旭院长对类脑智能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有信心。他认为国外在类脑智能领域存在科学概念上的停滞,对类脑智能的理解过于狭隘。而中国从2014年上海脑-智工程的筹划,到2024年成功构建全球首台百亿类脑融合超算系统,在类脑智能领域的突破有目共睹,这背后是跨学科团队的协作与创新,是数学家、神经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材料学家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智能的终极奥秘

从人类起源到人工智能出现,智能的本质是人类探索的终极命题之一。张旭院长认为智能源于大脑复杂的结构、机制与运作模式,它体现在语言、音乐等多方面的创造能力上。而智慧则是智能在理解和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结果,类脑智能的出现,是为了让智慧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取代人类。类脑智能突破了传统AI的很多局限,更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差异,更是对智能本质认知的深化,也是BI和AI之间的根本差别。

从AI到BI:当人工智能遇见大脑 丨两说

嘉宾更多精彩观点

东方卫视每周三 22:30

第一财经每周六 22:00

《两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498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10日 下午3:07
下一篇 2025年7月10日 下午3:08

相关推荐

  • 白酒集体降度,能成为打开新消费的钥匙吗?

    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依然在持续,也迫使酒企主动作出改变。近日记者了解到,在五粮液宣布将推出29度五粮液产品后,泸州老窖内部也在研发更低度的创新白酒产品。在业内看来,今年上半年,白酒降度成为一个新趋势。 在近期举行的五粮液股东大会上,五粮液管理层透露,将系统性地推进年轻化战略,考虑到年轻人对低度酒的偏好占比超过60%,五粮液将在下半年推出29度…

    2025年6月26日
    3500
  • 一财直击|“我眼中的巴菲特” ,美国商界领袖感言回应股神宣布卸任

    美国中部小镇奥马哈再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焦点。 当地时间周六(3日),“股神”巴菲特在奥马哈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宣布,他将在年底要求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任命阿贝尔(Greg Abel)接替他出任该公司的CEO。 巴菲特表示,在过渡期间,他不打算出售伯克希尔的任何股票,以后会逐步把持股捐赠出去。 多年来,阿贝尔一直是巴菲特指定的继任者,但人们一直认为,他要等到巴菲特…

    2025年5月4日
    7000
  • 坐绿皮火车深入乡野,看到更多“中国的B面”

    在快节奏的当下,坐绿皮火车慢悠悠出游是一种奢侈。主动选择绿皮火车的人,显然不着急到达终点,而更看重路途中的风景和情感状态。 文化和旅游部以及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长假国内有3.14亿人次出游,其中铁路客运量为1.017亿人次,占近三分之一。中国人与火车之间的亲密关系长达数十年,整个国家庞大的铁路网络连接起人们的家乡与目的地。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

    2025年5月16日
    6100
  • 科技周报|董明珠连任董事长、京东美团起争执、“仅退款”落幕

    董明珠连任董事长,张伟接棒格力电器总裁 4月22日晚,格力电器宣布新一届董事会换届结果,董明珠等董事候选人全部在当天的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上当选,董明珠连任公司董事长,张伟接替董明珠任公司总裁。格力电器年轻化的管理团队走上前台。 点评:董明珠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可保持管理层稳定,并使公司的战略和经营具有一定持续性;总裁职位由张伟接任,为格力电器今后管理层梯队…

    观察 2025年4月27日
    7400
  • 经济数据向好支撑LPR暂稳,政策博弈期降准降息仍是焦点

    4月21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维持3.1%、3.6%,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4月政策利率保持不变、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等原因导致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一季度经济走势偏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总量降息仍未落地,市场进入政策博弈期,各方对后续货币政策走向高度关注。 LP…

    观察 2025年4月21日
    7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