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4日)上午,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围绕“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动?”这一核心议题,分享了他的最新观点,如何投资和消费也要结合人口流动和结构趋势。
在“双循环”战略下,国际循环受阻、PPI(生产者价格指数)长期负增长、房地产下行周期与地方债务压力交织,凸显了传统投资驱动模式的疲态。
李迅雷指出,目前我国居民银行存款大概有157万亿,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消费社零增长只有3.5%,GDP增长了5%,
消费是落后于GDP的增速的,这个局面要得到改变。
另一方面,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就进入到超老龄化。
也就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面对的是巨大的社会保障的压力。
尤其今年出口估计负增长,李迅雷直言“促消费已是必然选择”,但这一转型需要从几个方面破局。
同时人口从农村到城镇流动,从北方向南方流动,从西部向东部流动,这样一种大趋势恐没法改变;
这样的话,我们如果要再投基础设施,就需要看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流动会怎么样?
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后财政支出结构要发生变化。
我就投资业与消费,讲四个方面,我觉得投资与消费这个问题,挺值得讨论的。
近年来,中央在这方面的表述已经是非常清晰,也非常明确了,
连续两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我们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那既然有效需求不足,就应该是要大力促消费。
事实上我们分别在2023年、2024年、2025年都明确提出要把消费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度来走出消费。
那么投资呢,要提高投资效益,说明过去投资效益是不是还有待提高?
没有说要提高消费效益,说明大力促消费是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悬念的。
我就从四个角度来讲投资跟消费的关系。
促消费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一个,是前些年我们所创造的新发展格局,也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那么我们现在出现什么问题呢?
这个国际循环不畅了,特朗普上台之后,对全球大增关税,
现在贸易谈判最终结果不知道,但估计今年的出口是负增长,
出口如果负增长的话,那么有大量的出口转内销的商品。
我们从2012年年末到目前为止,中国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是负的,
那说明什么呢?
说明产能过剩。
我们的投资是不是要缩减,投资效率是不是要提高?
我觉得在这方面好像不需要有太多的争论,
我们现在其实还是应该要大力度地促消费,否则你这个循环不下去了;
我们现在看看民间投资的增速,这些年来都是负的,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2021年以后的房地产下行周期,
所以房地产的投资增长也都是负的,一直保持在-1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面,过剩的房地产、过剩的机器设备,都对我们的经济带来拖累。
再加上我们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地方政府搞投资拉动能,投资越多,债务越大。
一般来讲,对地方政府而言,债务的增长大概在GDP增长速度的三倍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面,我想促消费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增加居民整体收入
缩小差距,让收入增速超过GDP
第二个,从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如何来促销费,
前面余永定教授给出了两张图,我非常认可。
一张图的话,是按照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只有43%,
显然是过低了。
另外一个从资金流量表口径统计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大概是到60%。
这个跟国际平均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我也认可是60%。
但是比较好奇的是,这个60%里面中等收入、高收入、低收入这个三大块之间的分配比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们对收入问题,还是应该要缩小收入差距。
现在我们居民银行存款,大概有157万亿,
最近这个月数据我没关注,这个数字是巨大的。
所以我觉得两方面,一方面要增加居民的整体收入,因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相关性非常大;
第二个,就是要改善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也就是要让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能更快;
同时,让我们的收入增长能够超过GDP的增速。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我们的消费社零增长只有3.5%,GDP增长了5%,
所以我们消费是落后于GDP的增速的,我想这个局面还是要得到一个改变。
优化地方考核
央地财政支出的协同
第三个方面,从财政支出来看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我们讲财政支出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的占比较少。
我们要进行宏观调控,如果现在大量地转移支付给地方,如果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又不高的话,那么我们宏观调控的效率也受到影响,
85%在地方,15%在中央,这个比例显然太低了?
我觉得应该50%左右在中央,这样的话,宏观调控才会让大家觉得更有信心,所以,这个比例关系我觉得还是要调整。
其次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经济学从某种角度来讲,是研究人的行为的。
我们对地方政府怎么考核,那也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会怎么表现。
如果我们非常强调GDP,那么地方政府肯定重投资轻消费,因为大家通常都认为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
然后为什么又会涉及到很多重复建设问题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考核上面要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业的占比要占到多少,
大家一哄而上,光伏过剩、锂电池过剩、电动车过剩是吧?
我觉得我们对于这种行为的管理很重要。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讲到了,投资要注重于对人的投资。
我们还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对地方的考核应该要优化。
要加入这种对人的投资指标,对促消费的指标,对农民工城市化等等这些方面去思考。
关注人口流向
投资消费要顺应人口趋势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应该从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和人口流动这样一种大趋势,来考虑如何促进投资和促进消费。
虽然户籍制度各方面也约束了人口的流动,但我觉得它改变不了人口从农村到城镇流动,从北方向南方流动,从西部向东部流动,这样一种大趋势没法改变。
这样的话,我们如果要再投基础设施,那你要看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流动会怎么样?
如果中国的人口流动方向是从北往南流动的,那么我们对南方的投资是不是应该增加,
中国的高铁总里程要占到全球的2/3,中国的高速公路要占到全球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5%,
中国的地铁要占到全球地铁总里程的43%以上,我们的5G基站要占到全球60%多。
所以,这些投资从理论上来讲的话都是有必要,但是不是符合提出来的要提高投资效益这个要求,
它现在讲的不是“效率”,是“效益”,效益就要有收入,要有现金流。
如果说未来有些地方会成为像美国当年的铁锈地带,那么这方面的前期投资可能会出现浪费,
所以,我觉得农村人口的流向方面非常重要,
要布局投资,而不是说一厢情愿地,每个地方都应该要投。还是要有经济数据来衡量,用经济指标来衡量。
另外的话,从人口老龄化加速这样的角度来讲,我想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社会保障的压力,中国人口老龄化率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我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就进入到超老龄化。
也就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这是在2030年,我们只用了9年时间。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的话,德国这个过程经历了36年,法国经历了24年,日本经历了12年,
中国只需要9年,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后财政支出结构要发生变化,
要适应我们现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需求,如果你连老人的基本养老这方面都满足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谈促进消费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政策的调整,一定还是要顺势而为,
因为这些变化都受到周期的影响,
一个,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房地产的下行周期,
同时,又在经历一个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周期,
这周期都很长,那么我们在投资和消费应该要适应这方面的变化,
多加几个变量,从人口集聚度的提高,从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些角度来看,如何投资,如何来促进消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