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戴牙套挂号就花1600。
小远六岁时,一颗新门牙长出来,「非常大、往外撅」,顶住了他的嘴唇。
从此以后,除非刻意控制,他的嘴总是微张着,睡觉也难闭上。他逐渐有了龅牙和嘴突的迹象,以妈妈云舒的形容,「侧脸像猩猩」。
云舒因此夜不能寐。她是一个对容貌有追求的人,开过双眼皮,对自己的正脸比较满意,但侧脸不行,因为「嘴太突」。以她的成长经验,嘴越突,下巴越后缩,直到缩得圆溜溜、肉乎乎的,「好像没有下巴颏」。
嘴和下巴都是她的痛点,拍照时,她会特别避开侧面的角度。她在婚恋时着意挑选,丈夫的下巴端端正正,中间还有个窝,这是当初非常吸引她的一点。她希望孩子的下巴像丈夫,但事与愿违——嘴、下巴、侧脸,孩子越来越像她。
在河北老家,她和孩子去过好几家公立医院的牙科,经检查,孩子的咬合、面型都没有病理性问题。大夫告诉她,孩子的长相在正常的遗传范围内。大夫让她回去等着,说不定随着发育,孩子的面容会有好的变化。实在不行,就等孩子换完恒牙后,再做矫治。
对于一位焦虑的妈妈来说,这样的反馈并不足够。云舒开始自找出路。
她先在网上订制了一个硅胶牙套,只要几十块钱,据说是预防小孩口呼吸的,进而改善牙突和嘴突。孩子刚戴上时,倒确实不张嘴了,可一到夜里睡沉了,嘴部肌肉放松,牙套就被吐了出来。试戴了一个多月,从来戴不了整晚,更不要提有什么效果。
有些绝望之际,她刷到一系列「早期矫治」的科普视频——早期矫正,通常指儿童在恒牙替换完成以前,对牙齿、颌骨关系等进行矫治。传统的青少年或成人正畸,只能解决「牙的问题」,而早矫可以调整儿童柔软可塑的骨骼结构。换句话说,能让孩子的咬合更健康,面部架构更标准、漂亮。
于是,早矫这个云舒此前从未听说过的概念,成为她眼中的最佳解法。
再之后的进展飞快。云舒挂上一个在北京的知名早矫医生的私人号,带孩子去面诊、拍片后,她被告知了一套与地方公立医院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正畸学中,孩子算骨性二类畸形,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以上下颌骨相对关系来论,孩子是中度畸形。
如要矫正,孩子可以佩戴「头帽肌激动器」(后称「头帽矫正器」):这是早矫常见矫治器之一,孩子的头上戴一个绑带样式的帽子,嘴里有个半透明的牙套扣在牙弓上,两条铁丝从嘴角伸出,勾住帽子上挂下的皮筋。内外的力一施加,上下颌的错位关系就可以得到纠正,「牙就不往前了,下巴也就能长出来了」。医生估算,总矫正时长需要一至两年,总收费三万多元。
当时小远刚过八岁,接诊的医生建议云舒早做打算,否则,「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而如果等孩子换完恒牙后再做正畸,颌骨发育定型,「就晚了,效果不能保证」。
云舒和丈夫在河北经营着一家小饭店,那几年生意不好,经济不算宽裕。但她没有犹豫,当场刷信用卡缴纳了早矫所需的费用,「我和我老公说,钱可以再挣,双眼皮随时能开,但错过这几年矫治窗口期,孩子就糟了。」
不只有云舒,为了守住孩子牙口发育的「窗口期」,也为了「挽救颜值」,家长们不计较精力与金钱的投入。
安徽妈妈星语记得,一直到七岁以前,儿子阿宝都是个漂亮小孩,白,大眼睛高鼻梁。但七岁时,他那两颗新生的门牙间多了一道缝,他突然就「丑了」。
八岁后,阿宝确诊了腺样体肥大,并慢慢出现门牙突、下巴后缩等腺样体面容特征。星雨让他接受了腺样体切除术,但复诊时,医生说,腺样体面容已不可逆,反而可能日益加重,最终发展成非常显眼的龅牙。
星语带着孩子去上海、南京、北京求医,其中一位专家的号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她线上线下挂了两次,挂号费就花掉了1600块。反复核实后,阿宝也被确诊为骨性二类畸形。他最终在南京儿童医院接受了头帽矫正器的治疗,收费六千多元。
这年他十岁,还有八颗乳牙没有更换。在早矫群体中,他已算「大龄童」,更多的孩子在七八岁甚至更小时就开始治疗。
图源视觉中国
2
在本质上,早矫并不算一件十分新鲜的事。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张丁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中旬,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引入早矫理念,治疗如婴儿安抚奶嘴导致的上牙前突、开唇露齿。早期矫治的矫正器除了头帽,还有Frankel、MRC、TB等不同种类,它们各有各的应用特点,由口腔正畸医生根据孩子颌骨的畸形特点选择。
张丁医师1987年从北大口腔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傅民魁教授,在近40年的口腔正畸治疗生涯中,她见证了我国正畸专业的发展。张丁说,口腔正畸是牙科的一个分支,专业的正畸医生都需要读到研究生以上。正因为如此,一直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仅有几个大城市可以开展正畸治疗,很多家长都没有牙齿矫治的概念,更不会想到牙齿的问题会影响面部发育,从而没有带孩子及时治疗,留下终身遗憾。在张丁工作的早年间,来就诊的儿童患者多以地包天为主,因为地包天会严重影响容貌;同时期,腺样体面容、下颌偏斜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早期干预病例的比率「不超过10%」。
当时,医生们会治疗影响面部骨骼发育的错颌正畸,但不会专门称为「早期矫治」。而当孩子因牙齿替换出现了牙齿排列不齐,医生常常建议他们在12岁以后再就诊,因为12岁后,恒牙全部萌出了,可以一次性解决牙齿排列问题。张丁说,这引起了一些误解,不少家长以为矫治只能是12岁以后的事。直到近十年,国内兴起一系列讲座,发表了许多论文,业界才逐渐明确了早矫的概念。早矫的需求也忽然多了起来,到现在,来诊的正畸患者中,有大约三四成是咨询早矫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接受早矫?
根据2002年全国流行病调查,在中国25392名青少年儿童中,发现乳牙期和替牙期的错颌畸形率分别为51.84%和71.21%。
但并不是所有的错颌畸形案例都需早期矫治,张丁医师解释,儿童患有严重的地包天、腺样体面容,或者家族有颜面畸形的遗传史等,是鼓励早期干预的。早期矫治的目的是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潜能,调整已经表现出的颌骨畸形,或调整影响颌骨发育的牙齿错位,避免成年后表现出「月牙脸」、下颌后缩面型等。而且,颌骨的畸形不仅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在成年后影响全身健康,下颌后缩的患者成年后容易出现打鼾、舌后坠,甚至出现OSAHS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单纯的牙齿排列不齐则不需要早期干预,可以等到牙齿全部替换完成后再进行正畸治疗。
决定治疗前,通常患者要从侧面、正面各拍一张X光片,用来测量和比较上下颌骨的关系,如果关系数据异常,就可考虑早期干预。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儿童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专家共识》,提出早期矫治有降低儿童错颌畸形的严重程度、简化其复杂程度、减少临床拔牙比例和颅面颌骨性畸形手术比例等功效,而且有利于儿童牙颌面形态结构协调美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于早期矫治的年龄,张丁举例,有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女孩,面孔越长越歪斜,先在颌面外科检查,没有定论。张丁参与会诊,发现孩子的上牙弓过于狭窄,一侧的上牙被下牙反咬住,形成反颌,推着脸部发育走偏。于是她让孩子戴了三个月的扩弓器,把上牙弓宽度打开了,恢复了「双侧上后牙覆盖下后牙」的正常状态,孩子的面型也就恢复正常了。张丁说,这个病例提示我们,儿童早期的喂养会影响到牙弓及颌骨的发育,过长时间的吸吮会导致上牙弓宽度不足,进而引发颜面偏斜。
这是幸运的案例,张丁解释,情况相似的患者,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出现颌骨的不对称。她见过不少像这样「被耽误的人」。
她接诊过一个大学生,上牙列拥挤,两个侧切牙舌侧萌出,下颌骨被限制在后方,长期制约导致了下颌发育不足。整体看,他的下半张脸像鸟脸似的,嘴巴十分尖突。那是一个知名大学的医学生,「很优秀,但也因为外貌有点不自信。」
可惜,他已经出现了颌骨畸形,只能采取牙齿代偿性治疗。最终,他的上牙列被拔掉了两颗牙,戴上了牙套,通过缩短上牙弓的长度来匹配发育不足的下颌牙列。张丁说,成人的牙齿矫正只能把牙排齐,骨骼、咬合问题无法彻底改善。这个男生的口腔仍然是偏小的,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松弛,仍然容易出现舌后坠、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那么或许他还要接受正颌手术。
如果早点做这方面的矫治就好了,男生向她表达了遗憾与悔意。他的父母、亲戚都没有类似的问题,他的错颌畸形不是被遗传的,是个意外——如果不是那两颗上牙一直别着下牙,他的下颌可以正常发育。如果早点介入,意外或许也可以被终止。
咬合正常颌(中间)和错颌的人侧面的样子。图源视觉中国
3
但许多家长有更直接的期待,一旦发现孩子变得「不好看了」,就寻求早矫。
康启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家长们来到他的诊室,指着自己的孩子问,为什么这道牙缝这么宽?为什么新长的牙齿这么大?为什么嘴唇变得这么厚?可不可以早矫改善?
康启超只能逐一分析:换牙期出现牙缝、恒牙显得比乳牙大、新换的牙齿不太整齐,这都是正常的,有可能随着发育改善。至于嘴唇厚,那可能是本来就生得厚,和牙齿或面相无关。自然也都和早矫无关。
前段时间,一位知名运动员的女儿因为「下巴后缩」上了热搜,不少家长来问张丁医师,我家孩子是不是也是这情况?这需要治吗?
「有些家长喜欢拿白种人对比,好像像他们的颏部那样明显才是标准的,但东方人的下巴就是偏圆润的多。」张丁反复地向来访者们解释,颏部的轮廓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颏部轮廓圆润并不一定是「颌骨关系有问题」,更何况,标准本就是人定的、是主观的。不标准,不代表必须介入治疗。
在张丁的经验中,真正迫切需要早矫治疗的孩子,「不到来诊的一半」。
遇到那些可矫可不矫的孩子时,张丁还是会推荐先观察——至少可以为家长省下一笔开销,也避免对孩子过度治疗,「早矫是很漫长、很难熬的过程。」据了解,国内的早矫收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通常都需自费;儿童早期矫治,因为要调整颌骨的生长,基本一年起步,佩戴完了矫正器,或许还要戴保持器直至12岁换牙完成。而且,早矫是需要患者与家长共同配合的。家长的意愿再强烈,遇到孩子不坚持佩戴矫正器,早矫也会陷入僵局。
张丁接诊过一个下颌后缩的孩子,早矫采用Frankel二型矫正器,疗程正常推进的话,一年时间就能见效。但孩子不能按要求坚持每天佩戴10-12小时。家长倒是热情很高,好多次复诊,他爸爸无奈地对他说:「大哥我求求你戴吧!」可家长的意愿很难转化为孩子的实际行动,疗程一再拖长,从10岁拖到12岁,孩子的恒牙替换完毕,早矫窗口期关闭。过去两年为了矫正所花的金钱、时间,都打了水漂。
不过,在更多时候,求「矫」者们的决心很重。
康启超婉拒过一些家长的早矫请求,回头又听说,他们去了别的医院或诊所寻求治疗。
开始早矫后,牙套总在小远嘴里磨出溃疡,头帽刚戴上去一两天时,会把他的牙顶得酸疼。按医嘱,头帽需要每天佩戴12小时以上,而上学时佩戴既危险,也怕招摇,就只能放了学在家时戴。于是放学到家就赶紧吃饭,吃完饭就赶紧戴上,到第二天起床,勉强够时长。只是佩戴期间,小远再想喝口水、吃个零食就难了,连说话也很吃力。
但云舒说他很少抱怨。之前做根管治疗时,小远哭闹又挣扎,云舒以为他会惧怕、厌恶看牙。没想到,对于早矫,孩子的配合度出奇的高,没多久甚至学会了自己佩戴头帽。
是不是孩子感受到了她的焦虑?或者孩子自己也对美有了追求?云舒没有深究这个问题。她当然也心疼孩子,但只要能改善孩子的面容,这些不适与麻烦不算什么——在云舒看来,开双眼皮、做早矫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变得更完美。曾经的她没有矫正的机会,是为遗憾,所以她坚定地要让孩子拥有这样的机会。
图源视觉中国
4
有时候,在诊室里,检查还没开始,家长嘴里就蹦出医学名词:反颌、对刃、深覆合……他们对矫正器的分类也颇有研究,会主动提议,是不是应该「戴个头帽」或者「扩个牙弓」?
尽管家长们的措辞或判断并不总是准确,受访的医生们都发现,知识型家长越来越多了。
云舒带着孩子就医前,把互联网上一位著名早矫大夫的上百条科普短视频看了一遍。弄清了错颌畸形的分类、头帽工作的原理不算稀奇,她甚至知道了孩子会「露龈笑」,是因为「上颌骨垂直线发育过度」。
山东妈妈小彭原本只是想搜一搜,两岁孩子的下牙为什么会略微覆盖上牙。她很快了解到,这是轻微的反颌,任其发展下去,「轻一点的话就是难看,地包天,严重起来会影响吃东西」。她记得有一位素人博主,反颌严重到张嘴困难,说话时脸颊发酸,不得不动手术干预,她看得触目惊心。
从孩子两岁半起,她就四处带他看牙。孩子今年五岁,已经试过两种早矫方案。
小彭说,自己很难被身边人理解,「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心疼孩子,觉得牙齿是小问题,又不耽误吃喝,非要矫正也可以等长大了做。」但她坚持为孩子早矫。她觉得自己辨识出了风险,就要降低风险。
佳欣也是知识型育儿的代表。儿子贝贝萌出第一颗乳牙后,她就按着科普书籍的说明,观察乳牙的颜色与形状。她买了指套牙刷清洁孩子的乳牙,涂氟、窝沟封闭,也都按书上指示的时间段做。
贝贝一岁多的时候,她第一次为他的牙感到忧虑:科普杂志上说,孩子的第一批乳牙是芝麻一样小的,但贝贝的门牙比一般孩子大一号,他的牙床在那时就已显得很拥挤。
贝贝上幼儿园后,更多关于牙的知识包围了她。园里定期发放当地私立牙科诊所的表格,列出譬如牙列、龋齿之类的检查项,如果家长发现异常,可以带着孩子去诊所复查。当地牙科诊所的数量在那几年猛增,每个小区门口都能找到那么两三所。对儿童牙齿的服务项目,也从传统的补牙、洗牙,发展到了早矫。就是在这些诊所里,贝贝确诊了骨性二类错颌畸形,佳欣的忧虑又加深了一层。
同龄家长们聚在一块儿,聊来聊去都是关于孩子的OK镜、生长激素和早矫。贝贝看的第一位牙医是邻居推荐的。他们住在燕郊,每天送贝贝上校车,佳欣看到一车十几个小朋友,「至少三四个已经开始戴牙套」。
就像有一套最科学、最安全的模板摆在面前,你无法不照样执行——贝贝上一年级那年,戴上了OK镜,也开始接受扩弓和头帽治疗。
或许有那么一两个时刻,佳欣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儿子的成长过度忧虑了——但过不过度不重要,没有哪种抉择是绝对轻松的,当下「想太多」,总比无所作为、日后遗憾要好——那些怀疑又很快消散了。
张丁医师理解家长们的忧虑,「至少说明他们是负责任的。」
曾有一位家长向张丁求助,孩子的乳牙掉了好久了,按道理要长新牙了,但新牙没有如约而至。检查发现,孩子的牙龈、牙齿状态都很健康,「纯粹是长牙的时间还没到」。她告诉家长,牙齿萌出时间因人而异,早一年晚一年都在正常范围,没必要焦虑,你要做的只有等。
有的家长在网上看到讲解腺样体面容的视频,对号入座了,急得一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就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
为了尽快就诊,这位家长没有排50元的普通号,挂了个几百块的协和国际部专家号。在得到「不是腺样体面容」的安全答案后,他很高兴、很知足地走了。
除了孩子,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都是张丁诊室里的常客。「考上大学了,可以为自己做主了,或者赚钱了,想谈恋爱了,很多人都想着整牙改变一下自己。」她遇到过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是一位五十多岁、已退休的女士。这位女士说,牙齿整齐是她一辈子的心愿。
现在,这个心愿,家长们想要替孩子提前实现。
图源电影《公主日记》
5
早矫满一年时,云舒为小远拍下侧脸照片:他的嘴巴、下巴少了肉感,多出了些棱角。云舒十分满意,觉得儿子的气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她把对比照片发上社交平台,有网友评价,孩子不如以前可爱了。她不在乎,「就像有人喜欢双眼皮,有人喜欢单眼皮,这都要看家长自己。」
贝贝刚开始戴头帽没几个月,大概是帽带往后拽的力太大,他的头顶被勒出了一条凹槽。佳欣吓坏了,请医生把帽带换成了颈带,之后的矫正加力就落在了脖子上。又过了两三个月,贝贝的头顶凹槽长平了。
除此以外,她觉得早矫带给他们的都是惊喜。现在,贝贝的上颌显而易见地往回收了,嘴不那么突,就「不丑了」。就是下颌还有些后缩,「和标准有一段距离」。但不着急,她查过资料,眼下应该是贝贝下颌骨发育的高峰期,发育加上早矫助力,或许再等一年,他的下巴就能被拉出来了。她相信,他会越变越好看。
也有的家庭,早矫推进得不那么顺利。
为了阻断反颌,小彭的孩子先是在三岁时,戴过三个月的舌簧矫正器。效果很一般,孩子日常静止时的咬合是正常的,但一吃东西,下牙还是盖着上牙。
于是小彭换了一家医院,让孩子改戴牵引矫正器。四个月后结束矫正,孩子从轻微的反颌变成了深覆合——按主治医师的说法,小孩子的深覆合是正常的,是在给颌骨发育留空间。这说明矫正成功了。
但小彭是位谨慎的妈妈,那之后,仍然每天要孩子把牙咬住给她看看。这样过了一年左右,她发现,孩子又有了反颌迹象,「咬住牙齿时,上面两颗门牙还算正常,旁边的两颗小牙已经被下牙给包住了。」
小彭有些崩溃。开启第二次矫正时,医生提醒过她,孩子的爸爸、姑姑、奶奶都是反颌,怕是这基因硬得很。当下矫正,是为了尽早干预,让反颌发展得不过于严重。所以她是有心理准备的,即使这次矫正成功,孩子未来还是有可能变回反颌。但她和医生都没有想到,孩子会变得这么快。
「基因是很顽强的。」张丁医师说,接受早矫的孩子,随着日后的生长发育,再次出现错颌畸形的情况并不罕见。
所以,她常常劝慰家长,牙齿是功能器官,不是装饰器官,只要孩子的咬合没有大的问题,不用非得早矫到完美的境地。何况,怎样才算完美?她建议,与其纠结完美,家长们不如多为孩子预防龋齿和呼吸道疾病,也预防啃手指、吐舌头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这些「外因」同样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牙齿状态。
不久前,小彭到省口腔医院又挂了个专家号,想为孩子开启第三次早矫,省口腔医院的医生也对她说了类似的话。医生请她缓一缓,说太频繁地矫正,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都会造成压力。
那就等到孩子换完四颗门牙再说吧,小彭决定。那可能是一两年后的事了,她可以等,但她不会放弃。
虽然早矫之路坎坷,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早矫这件事,她「一点都不后悔」。她想的是,为了孩子,矫一点,是一点。现在多矫一点,以后即使要再矫,也可以少矫一点。
星语有着相近的心态。她想过,如果不做早矫,儿子的未来无非两种情况——随着生长发育,自然而然地长「好」了,那皆大欢喜。但也可能「越长越残」,甚至坏到要动手术调咬合。所以,早矫能不能带来最好的结果,她并不知道,但如果有可能避免最坏的结果,她就愿意为之一试。
今年4月初,阿宝才开始戴头帽,效果还有待观察。星语说,自己的要求不高,只要早矫之后,阿宝的牙突、牙缝不过分明显,哪怕牙列还是稍有不齐,哪怕还有轻微的龅牙,她都能够接受。有句话叫「美人三分龅」,过去不是有好些女演员都有微龅吗?她感叹,她是爱美,但她也从不期望得到一个完美的孩子,只要通过努力,再好一点点就好。
眼下她又有新的问题需要担忧。小女儿四岁半了,和哥哥阿宝当年一样,出现了笑露龈的情况,「小牙齿龅得比哥哥那会儿还严重。」哥哥的主治医生也帮着看了看妹妹,说妹妹确实有点问题,但太小,可以过几年再来诊治。
第一次带阿宝去找这位主治医师时,星语就惊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墙边堆了一大摞矫治器的包装盒,少说有几十上百个。每一个包装盒对应一个正在做矫正的孩子。或许,不久的将来,她家就将在里头占据二席之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