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需要尽快凝结共识

荣耀需要尽快凝结共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作者:魏霞,编辑:王芳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相对于华为的P70,荣耀的Magic7的性价比更高,如果不是‘花粉’,都会优先考虑荣耀的Magic7”,一家荣耀直营店的店员说。

另一家荣耀授权店的店员在销售话术中也有些许“拉踩”之意,他说,“华为还在用两三年以前的处理器。”

我最近准备换手机,在各品牌门店跟店员闲聊时,听到的这些话,可能透露了荣耀一个不愿意被说破的真相——伴随着华为的回归,荣耀的生态位从“转世版华为”,变成了华为的竞争者

由于荣耀和华为都由一个“基因”裂变,彼此在相当多点位上,具有一致性,这也导致了当华为受制于制裁,荣耀会因为这种一致性获益,但一旦华为超越了制裁,荣耀又会因为这种一致性受限。

据Canalys的研究数据,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为2.85亿部,同比增长4%,而荣耀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约为4220万台,同比下跌3%,不仅没有跑赢大盘,甚至还在第四季度跌出市场前五的位置。

在这样的背景下,1月,荣耀原CEO赵明宣布离职,随后,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等核心管理人员也相继去职。由于荣耀已于去年末完成股改,在冲刺IPO的阶段里,临时换帅,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动。

一直以来,有句话引发了整个经营管理界的高度共鸣:胜利是最好的团建。而这句话的反面其实也是真相的一部分,那就是: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取得胜利,那么内部交易成本大幅攀升就不可避免。

所以,当下的荣耀,应该要迅速凝结共识了。

在企业管理当中,凝结共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对超大规模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当一个团队没有共识,往往队尾的人既看不到也判断不出,前面的人要往哪里走,于是走着走着,步子就乱了。

大企业通常通过塑造企业文化来凝结共识。但真正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而是刻在员工心里的。往往具有强文化的公司,都经历过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从小到大,有个致密的内核,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染色”,将更多的人involve进来。阿里就是这样一个公司的代表。

客观而言,荣耀因为其特殊的背景,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文化共识,这是一家具有相当复杂度的公司,其股东既有国资,也有像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团队的核心成员则基本来自华为,但董事长来自深圳国资。显然大家一定都很想把这件事做成,但因过去的单位、经历都不相同,大家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当然,企业的共识还有另一种,也是最天然的,那就是创始人,俗称老板。虽然说“老板说什么都是对的”,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也往往意味着能降低管理成本。

在一段时间内,赵明在很多人眼里,非常类似于荣耀的创始人,尽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不是。

当然,短期内,赵明是不是荣耀的创始人,也没那么重要,因为在最初阶段,这家企业本身就是有共识的——作为“转世版华为”占领市场。但当“重生版华为”出现在市场上,这种共识又不存在了。

2020年,当荣耀从华为剥离时,任正非的公开信里说,“未来我们是竞争对手,你们可以拿着‘洋枪’、‘洋炮’,我们拿着新的‘汉阳造’,新的‘大刀、长矛’,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当华为真的拿着新的“汉阳造”大杀四方时,荣耀也该在新的生态位上,重新凝结共识了。

离开华为后,荣耀是走出过微笑曲线的。

作为华为体系内孵化出的子品牌,荣耀最初的价值在于帮助华为抢占中低端市场,直到2020年在美国断供的影响下,华为决定剥离荣耀,荣耀也自此走上“自寻生机”的道路。离开华为的支持,荣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市场份额也一度从近17%跌到3%。

但剥离的动作,对荣耀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独立后的荣耀不再拘泥于中低端市场,开始发展高端产品线。靠着高、中、低三条产品线,荣耀在2023年第三季度以19.3%的市场份额登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超越华为时期的成绩。但在此之后,荣耀开始走起下坡路。

虽然2022年时,华为就开始摆脱制裁的影响,释放出回归的信号,但华为真正强势回归,其实是在2023年第三季度,搭载着其自研5G芯片麒麟9000s的华为Mate 60系列的发布,证明华为已经真正意义上摆脱技术封锁的束缚。

荣耀能取得瞩目的成绩,固然离不开其在重投研发、打通供应链、重建渠道等方面的努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吃到华为断档的市场红利。

尤其是在高端手机市场,靠着“宛宛类卿”的出身,成为“花粉”心中的平替。

然而,2023年底,变化发生了。华为的强势回归,给国内的手机品牌都造成不小的压力,作为与华为用户重合度很高的荣耀,对这种压力的感知更为明显。虽然只间隔三年的时间,但是华为和荣耀的关系,早已从“互补”,变成“竞争”。

这种感知在终端的销售门店尤为明显,不论是在荣耀的直营店还是授权店,店员们在向客户推荐产品时,常常会把华为作为比较对象。

从出货量和市占率等数据来看,在这段竞争关系中,荣耀有些被动。

回头来看,在华为退出市场的空档期内,荣耀虽然分到了相当一部分华为的用户,但可能是窗口期比预想的要短,用户忠诚度的培养应该是不够的。

vivo的执行副总裁、COO胡柏山曾公开表示,最早手机的更换周期为16-18个月,后来变成20-24个月,最近则是达到36个月。参考这个数据,三年正好是一个换机周期,华为三年后回归,再次成为了“花粉”们的换机首选,你以为它会错过什么,但它却没有。

当然,根据Canalys数据的统计数据,2024年华为出货量为4600万台,市场份额为16%,同比增长37%,它吃掉的也不仅是荣耀的市场,由于产品系列全覆盖,华为的强势回归,对于苹果、OPPO和荣耀都有一定的影响。

但荣耀应该比OPPO,更需要一场胜利了吧,毕竟它的IPO已经箭在弦上。

为了刺激销售,手机厂商通常会采取两种动作,一是发布新机,二是给老机降价,荣耀看似也不例外。

比如荣耀Magic7 Pro的512G的版本,加上国补优惠,已经降价700元。虽然荣耀直营店的店员解释说,因为国补只针对6000元以内的手机,所以这款手机的价格才从6199元降至5999元,这样消费者才能享受到500元的国补。

但在小红书等平台上,亦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荣耀手机买了没多久就降价的情况。不过荣耀直营店店员也否认存在这种情况,这位店员表示,“荣耀手机从上市到下架都不会降价。”

业内人士吕然告诉《最话》,在新老交替的阶段出现降价的情况其实很正常,不同价位的手机降价幅度会有不同,比如千元机可能会降一两百左右,两千元以上的手机可能会幅度大一点,基本都是在200-400元,“因为价格越高,利润空间越大,降价操作空间也大。”

另外,在新机发布方面,荣耀也是动作频频。

在过去的一年,仅旗舰机就发布了两款,发布时间间隔也仅有9个月。其中荣耀Magic6系列于2024年1月11日正式发布,而Magic7系列则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发布,同一年发布两款旗舰机,也让荣耀Magic6系列处于尴尬的位置。

与行业里其他品牌相比,荣耀的新机发布频率确实有点高。据吕然了解,国内手机品牌发布新机的周期与定价有关,一般情况下,两千元以内的千元机基本上是三个月发布一款,两千元以上的高端机一年会发布两款,如果是顶级旗舰机的话,发布频率是一年一次。

过快的新机发布频率可能会增加终端销售的压力,因为大家的销售窗口期会变短,“新机上线前一个月,门店就会停止采购老款手机。”上述荣耀直营店员工告诉我。

销售压力会层层传导,最终压在了店员肩上。一位南京荣耀专卖店的店员表示,每个月都会有销售任务,这个月的任务是15台Magic7,但是因为是销售淡季,这个月过去三分之一了,还是一台都没有卖出去。另一位武汉的荣耀门店店员则表示,自己的任务是36台。

这个月来,网络上已经满是荣耀Magic8系列的“曝光”内容,虽然发布时间可能会在10月左右,但是各种细节早已不是秘密。而在荣耀Magic8的宣传文章中,常常把Magic7作为对比对象,比如“引入全新一代骁龙8系旗舰处理器,整体性能比上代提升35%以上”、“机身厚度达到惊人的7.1mm,比Magic7薄了0.8mm”等等。

在这样的对比下,Magic7的销售压力,可想而知。

荣耀曾把新的增长点,赌在全球化上。

2022年,在国内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荣耀是唯一一个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均实现增长的品牌。

据IDG数据,国内前五大品牌中,只有荣耀的市场份额实现34.4%的增长,跃居至第二位,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下降4.4%-25.1%不等。Canalys数据则显示,2022年只有荣耀和苹果两大品牌的出货量实现增长,其中荣耀的出货量从2021年的4020万台增长至5220台。

荣耀在国内市场“逆流而上”,证明其荣耀60系列、X30系列以及Magic4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得到认可,解决完独立后的“生存”问题后,荣耀就把目光放到了出海上,所以2022年也被称为荣耀的出海元年。

而荣耀在IPO前夜换帅之举,则被外界猜测其全球化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标志。

相对于赵明,新任CEO李健在出海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李健在尼日利亚做产品经理时,在40℃天气里拎着电脑和投影仪,从早到晚拜访客户,三个月签下3000多万美元的合同。后来在李健的带领下,团队把尼日利亚的市场规模做到10亿美元。

当然,在西非、欧洲、美洲等地区也有着李健的足迹,海外市场经验可谓相当丰富。而这,也正是荣耀现阶段所需要的。

出海两年多以来,荣耀也确实已经在海外部分市场站稳脚跟,比如在西欧市场,2024年第二季度就超过三星,抢到头把交椅。

不同于其他国内品牌,荣耀出海时走的就是高端路线,其折叠屏等高端系列产品是为其打开海外市场的主力军。

一组直观的数据是,在2024年第三季度,荣耀已经跻身全球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前五。到了2024年12月,荣耀海外销量占比已经突破50%。

但荣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跟国内市场一样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华为也在加速重返全球市场。2024年底,华为就在迪拜举办海外产品发布会,推出MateX6折叠屏手机和nova13系列新品,目前MateX6已经在德国、法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开售,欧洲售价1999欧元。

这意味着,荣耀如果继续在海外市场坚持高端化战略,势必会与华为形成正面竞争。

当然,手机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华为在硬件方面的产品力,就是放到全球也相当能打,但在软件方面,其在国内已经成功采用鸿蒙系统完成了对安卓系统的替代,但在国际市场上,相关挑战仍然客观存在。

这,可能仍是荣耀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在今年初,荣耀正式宣布进入印尼市场,依然坚持走高端产品路线,但荣耀在西欧等市场的成功经验,或许难以复制到印尼等市场。

“在印尼,2000元的手机就已经是高端机了。”吕然告诉《最话》,“荣耀之前在印尼只卖电脑、手表之类的,专卖店很少,手机是今年二三月份才正式进入印尼,而且认知度很低。但荣耀一上来就推高端机,但又不是旗舰机,在印尼市场属于价格很高的。”

据Canalys数据,印尼85%的市场依然由售价低于200美元的设备主导,300美元以上的中高端细分市场只占据印尼市场的10%。

荣耀想要在这10%的市场上分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竟高端的折叠屏手机,在国内市场上也依然是“小众”需求。荣耀直营店的一位店员表示,“折叠屏手机的价格较高,很多购机者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可能有炒股等方面的需求,折叠屏用起来更为方便,像爱打游戏的年轻人,就不怎么会选择折叠屏。”

赵明曾判断,未来五年或是更长时间,荣耀在海外的成长都看不到任何瓶颈和天花板。

但今天,这个判断是否还成立?如果不成立,公司又将要怎么办?荣耀新管理团队可能需要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说清楚,然后凝结起一个新的共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作者:魏霞,编辑:王芳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79247.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7594.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6日 上午11:30
下一篇 2025年4月26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 赚美国人的钱,到底还要踩多少坑?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月明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特朗普重返白宫,中国出海企业在北美市场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保卫战”。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美关系复杂多变…这些都让曾经看似广阔的北美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挑战背后往往蕴含新的机遇。如何在特朗普2.0时代把握北美市场新机会?如何在变局中寻找破局之道? 3月27日下午,虎嗅邀…

    2025年3月25日
    7300
  • 豆包斗元宝,开始拼社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彦飞,编辑:王靖 随着微信接入元宝、抖音接入豆包,两大超级APP都想给用户介绍一位“AI好友”。 近日,腾讯旗下的AI大模型应用元宝开设微信账号。用户可以在微信内搜索“元宝”,将其添加为好友,并输入文字、语音与它互动。 添加成功后,元宝微信号常驻于微信聊天列表中,与服务号类似。除了聊天互动外,它还可以一键解析公众号文章,以及…

    2025年4月23日
    8400
  • 明星独角兽“暴雷”的180天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AI生成 一家昔日高潜AI公司所陷入的“危险沼泽“,正在给所有奔向AGI梦想之路的AI Agent公司敲响警钟。 虎嗅独家获悉,曾获得 Atom Capital 和 IDG 投资的 AI Agent 平台公司澜码科技,其“薪资偿付计划”出现“实质性违约”。据多个独立信源向虎嗅提供的信息显示,根据2025年初…

    2025年3月27日
    7800
  • 快手增收不增价,可灵AI利润难填成本坑,路还很远

    一年之前,互联网新势力还在努力重构行业格局,成功实现逆市大增的拼多多、字节跳动一度风靡全球市场,彼时老玩家腾讯、阿里还在奋力寻求新增量市场。 一年之后,AI正式成为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竞技的新阵地,一切从零开始。日前,以阿里、腾讯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公布最新年度业绩报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市场翘首以盼的核心点:重金投入AI领域。 包括科技大佬华为,其常务董…

    财经 2025年3月30日
    7600
  • 新华网财经观察|“万物皆可外卖”?即时零售重构消费市场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题:“万物皆可外卖”?即时零售重构消费市场   新华网记者 游苏杭 陈凯茵   周六中午,北京市民王阿姨在家炖红烧肉,发现葱姜蒜用完了,她打开某即时零售App下单,不到20分钟,食材送到家门口,饭菜顺利上桌。“现在做饭方便多了,缺什么点一下就能送来。”她说。   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背后,一场隐形的零售战早已打响——凌晨下单的退烧…

    财经 2025年6月2日
    6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