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作者:杨知潮,编辑:原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多个层面来看,英特尔晶圆代工服务(Intel Factory Service 下简称IFS),都是一个负价值的存在。

糟糕的收入增速,大量亏损,都指向英特尔的代工能力不够优秀。如果英特尔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其他和它传出合作消息的公司,股价都有可能下跌。也许他们还会赶快发布公告:本公司和英特尔没有合作关系。

但在芯片制造回归美国的政策背景下,很多美国公司不得不持续购买英特尔的代工服务,甚至可能还需要投资它。只是,对于他们而言,英特尔不再是单纯的商业伙伴,而像是一种新的税收。

一、绑上全行业的IFS

2021年,新CEO帕特·基辛格接任后,为英特尔选择了一个最艰难的赛道:代工。在此之前,英特尔的代工业务更多是为自家公司生产芯片,虽然也对外开放,但占比较小。但英特尔连年业务的下滑,让基辛格开始重新思考这块业务,并计划把它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个决定成为整个行业的灾难。它在未来几年绑架了全球芯片制造系统。

它最先绑架的是英特尔自己。

尽管AMD创始人桑德斯认为“真男人就该有晶圆厂”,但晶圆代工很有可能是科技行业里最重的一门生意——它亏起钱来十分要命。三年里,英特尔投资超过千亿美元建设多个新工厂。2023年,英特尔IFS营业亏损高达70亿美元。第二年,这个数字变成超过130亿美元,接近翻倍。

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巨亏之下,2024年9月前后,英特尔宣布了一项转型计划,其中包括晶圆代工业务独立运营。但计划宣布两个月后,基辛格就“被退休”——董事会给高管的时间一般就是三年,基辛格明显没及格。

基辛格带着1200万美元的离职赔偿走了,留下来一个一年亏损100多亿美元的垃圾业务。英特尔目前正在用包括裁员在内的各种成本削减的方式补足这个窟窿。

这个窟窿不止是英特尔的,还是整个芯片行业的。原因很简单:它的技术太糟糕了,但客户还得用。

虽然英特尔曾经也是芯片制造的顶尖代表,但眼下它的技术早已落后于台积电,就连英特尔自己都不愿意用:Arrow lake处理器是英特尔在AIPC市场的关键产品,原本计划使用英特尔内部代工,但去年9月,英特尔宣布这一产品改为由台积电代工。

两个月后,媒体披露,在AMD和英伟达的竞争压力下,英特尔的Lunar Lake、Arrow Lake芯片组将增加台积电3纳米工艺的代工订单。这些举动释放的讯号再明确不过。

但英特尔有“靠山”。

它成为芯片制造回流美国政策的受益方。从2024年左右开始,一些响应号召的芯片巨头成为了英特尔代工业务的客户。

博通、英伟达纷纷测试英特尔的18A技术。黄仁勋公开表态,考虑使用台积电以外的晶圆制造服务,又在几天前表示,公司未来四年预计将采购总价值约500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其中“数千亿美元”将在美国本土制造——而英特尔是三大芯片代工厂里唯一一个美国公司。

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对英特尔,这当然是个绝好的翻盘机会。但它的技术实在拉胯。

2024年9月,有外媒披露,英特尔的最新制造工艺没有通过博通的测试。这次测试主要涉及英特尔的18A制造工艺。博通高管和工程师认为这种工艺无法大规模量产——饭喂到嘴里,没吃下去。

市场的选择也能透露出英特尔IFS的糟糕,2024年,IFS业务全年收入175亿美元,同比下滑超过7%。作为一个基数本来就不大的新业务,还有当地政策扶持,IFS的这组下滑数据,足够打脸。这也让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更像是面向行业征收的一种税。

二、收税和避税

大约从去年年中开始,英特尔经历了多次股价上涨,但它靠的不是自己坚挺的业务表现,而是收购传闻——对英特尔这副烂摊子来说,谁来接手都是好消息。

比如今年2月,多个消息源同时披露,台积电正在考虑收购英特尔在美国晶圆厂的20%股份。另有报道称,台积电会向英特尔分享N3和N2制程技术,还会直接派遣工程师支持英特尔。作为芯片制造能力的天花板,台积电接手英特尔的晶圆工厂,对当地的芯片制造能力是有好处的。

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很难说台积电有多么需要英特尔的代工厂技术,这些举动,看起来更像是台积电为美国市场额外付出的成本。

与此同时,另有消息披露,博通考虑收购英特尔芯片设计部门,也就是英特尔的核心部门CCG。两则消息连到一起,就是“博通和台积电瓜分英特尔”。当然,CCG是一个年盈利百亿美元的正资产,其在PC端仍然是世界顶尖CPU的代表。虽然都还处于传闻阶段,但这两笔收购存在本质不同。

收购连续剧的高潮,发生在今年3月初,路透社透露了一个超级方案:台积电正在接触英伟达、AMD、博通、高通在内的芯片企业,合资运营英特尔的晶圆厂。台积电会在这个合资公司里占股50%。

这项合作方案非常有趣。

首先,按照技术实力来看,英伟达、台积电、AMD、博通、高通五家代表着芯片行业的最高水平,何必加上一个英特尔的晶圆厂?IFS除了拖后腿以外,很难起到其他的作用。

这项合作,更像是给英特尔的定点扶持,英伟达们的投资则像是“支援本土芯片制造专项税”。这五家“缴税”方,正好是全球前五的半导体公司。

第二,此前传闻里,台积电是唯一的收购方,而这种成立合资公司的安排,多少有些“拉友商下水”的意味。毕竟英特尔的工厂不是什么香饽饽,能多拉一个伙伴,就少一份负担。

当然,上述消息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

台积电已经明确否认,董事刘镜清不久前公开回应:台积电董事会从未讨论过与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合作的议题。相比之下,黄仁勋的答案里有中国太极的味道——GTC2025期间,他被问到了与英特尔合作的问题时这样回答:

“我不知道消息是从哪里来的,但没有人邀请我们加入,我并不是说这不是新闻,也许其他人有,但是我不知道。”

从老黄的回应来看,这些传闻不像是空穴来风,芯片巨头的确有被捆在一起“收税”的风险。

不过对全球任何一个大企业来说,优化税收支出都是基本功。芯片企业也不会无条件的购买IFS的服务。

黄仁勋在几天前公开透露,英伟达在定期评估英特尔的代工技术,考虑合作的可能性。对于英特尔的制造能力,他评价得很客气:“英特尔具备在先进芯片技术领域保持竞争力的能力,但建立新的供应链需要时间。”

翻译一下就是,英特尔的技术很好,但我们现在用不了(不想用?)。

博通和AMD也是如此,尽管有报道称他们都在考虑使用英特尔的18A制程技术,但合作状态始终停留在“评估”或者“测试”阶段。

也就是说,尽管转向英特尔代工的风吹了很久,但截至目前,AMD、高通、博通、英伟达四家芯片企业,仍然没有一家大规模改用英特尔的代工,“英特尔代工税”成效相当有限。

至于收购传闻,也仍然还只是传闻。

对同行台积电来说,它可以直接在美国建厂,实现本土化,而不去收购落后的英特尔工厂。台积电已经计划在美国再投资1000亿美元,其中包括增建五座芯片工厂。据外媒披露,台积电在去年12月已经讨论和英伟达在亚利桑那州的新工厂生产Blackwell芯片——这当然也是一种本土芯片。

台积电董事刘镜清也表示:台积电和英特尔就像柴油跟汽油,很难混在一起烧。这至少可以说明他本人对台积电与英特尔合作是比较抗拒的。

三、新“局长”上任

去年8月,英特尔的董事会发生了一场内斗。

内斗双方是CEO帕特基辛格和董事会成员陈立武。后者于2022年加入英特尔,负责协助监督制造营运。

但陈立武对基辛格管理下的英特尔并不满意,据知情人士向媒体披露,陈立武对公司文化表达失望,称公司已经失去了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所倡导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精神。

陈立武对组织架构的效率也存在不满,特别是中层领导上的臃肿。但他裁员3万人的主张并没有被管理层所采纳。最终,他离开了英特尔董事会。

和CEO有分歧是致命的。但如果CEO被换掉了,局势就会发生逆转。

今年3月12日,陈立武正式上任,接替了基辛格走后空缺的位子。英特尔股价一度大涨12%,此后几日连续上涨——有趣的是,2021年基辛格上任时,英特尔的股价也经历了大涨。去年基辛格离任时,股价又一度小涨。或许在资本市场看来,这个坠入低谷的企业只要有变化,就都是好消息。

英特尔正在成为一种税

陈立武带着一项全面的改革计划上任了。他要解决管理层的臃肿和低效,还计划重组英特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而当下英特尔困境的罪魁祸首——IFS业务,也是陈立武的核心调整事项,他希望提高良品率,赢得更多客户,让IFS业务可以与台积电正面竞争,成为领先的晶圆代工厂商。

对芯片巨头来说,陈立武对IFS的改造可能是个好消息。毕竟改进后的英特尔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产品,他们也不必受制于台积电一家代工厂——由于需求旺盛,台积电的订单持续排队,每一家都想先从那里获得芯片。

但这也有可能是个坏消息。毕竟陈立武的宏图大志是需要资源的,而英伟达、博通们,很有可能成为资源的一部分。他们可能需要购买英特尔的服务,甚至亲自下场投资这一不如台积电的晶圆制造厂。

在近日英特尔传出和英伟达合作消息时,有一网友调侃或许能反映当下英特尔对行业的价值:

英伟达把英特尔收购了吧,然后原地解散,对英伟达(行业)来说都更好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作者:杨知潮,编辑:原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61395.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0502.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 品牌出海新叙事:用内容杠杆撬动世界

    作者 | 洋紫 编辑 | 刘景丰 贩卖价值观,不是艺术家的专属特权,更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 “老艺术家”苹果深谙其道,除了产品颠覆性强,苹果能够在长期战役中成为常胜将军的因素,还有其顶级的内容营销方法。如果说苹果是全球化品牌的标杆,那么时至今日,当更多品牌新秀想要登上全球舞台,仍能从苹果身上学到的,是通过内容营销方法,尝试品牌打造的皮相,也想拥有品牌塑造的…

    财经 2025年3月28日
    6500
  • 104岁的中国最美大学,走出一支IPO军团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东海之滨,鹭岛之南,一所百年老校今日热闹非凡。 4月6日,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厦门大学迎来了自己104周年校庆。回望1921年,一艘承载万千期盼的小小红船在嘉兴南湖扬帆起航。同一年,陈嘉庚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怀着“为吾国放异彩”的宏愿,从新加坡返回故乡厦门,创办了厦门大学,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

    财经 2025年4月6日
    7100
  • 一年后,“雷军效应”正在四处蔓延

    与去年的情景一模一样,今年315后,又有无数网友冲到雷军的评论区下刷屏,希望小米能够入局卫生巾行业。 有意思的是,去年雷军与小米一众高管还在拒绝跨界,今年企查查APP上就显示,小米已取得的“小米”商标中,包含消毒湿巾、救急包、卫生护垫、医用眼罩等商品服务。 与此同时,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把之前一条明确拒绝卫生巾的微博删除。当然,小米是否对卫生巾赛道起了兴趣还…

    财经 2025年4月1日
    6200
  • Sam Altman :这是我最后一篇没有AI帮助的文章了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余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6月10日晚,Sam Altman 首先在X上宣布了o3模型降价80%,并暗戳戳预告了o3-pro版本的性价比。模型发布的同时,他写下了题为《温和的奇点》的文章。并表示,这可能是他最后一篇完全没有AI帮助的文章了。 6个小时之后,OpenAI 正式宣告了o3-pro 版本的登场。 o3-pro 是O…

    2025年6月12日
    3300
  • 张小泉的麻烦,剪不断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胡巍 头图|AI生成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28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治理 在”拍蒜断刀”风波过去两年多后,中国刀剪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张小泉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一次的危机并非来自产品质量,而是其控股股东深陷数十亿债务泥潭。 2025年4月2日,”张小泉集团及法定代表人等被执行31.3亿&…

    2025年4月11日
    4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