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硅智能闯进决赛圈

英硅智能闯进决赛圈

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生成

AI药物上市的“接力棒”传到中国人手上了。

英硅智能近日宣布其在研肺纤维化药物2a期临床试验数据积极,该药也一跃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药物。

“肺功能提高近100毫升,意味着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实质性改善。”试验牵头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徐作军教授介绍说。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病情逆转的可能性。这是现有药物都无法实现的。

“这个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英硅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家任峰告诉虎嗅。这个结果对全球170万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是个好消息,也直接使Rentosertib成了全球首个实现概念性验证的AI药物。

按照英硅智能的计划,今年他们将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部门沟通,争取可以直接将研究推向临床三期。那也将是AI药物研发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任峰预测,如果一切顺利,首款AI赋能发现的药物获批可能会发生在2年半以后,也就是2028年。

对于英硅智能来说,接下来的挑战也会更加艰巨。

超出预期的结果

2024年9月的一天,任峰和4位临床科学家聚在办公室里完成了一场堪比高考“估分”的试验数据分析。“我们已经等不了CRO(合同研发机构,帮助药企做临床试验、分析数据等)的分析结果了。”

当看到坐标轴上浮现的数据点,一半在标准分割线之上时,任峰和同事们已经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了。这意味着,试验中有半数患者肺活量上升,一定是药物起到了一些正向的作用。

从Nature子刊6月3日刊发的研究报告看,这个“正向作用”比预想中更大——每天使用名为Rentosertib的试验药物一次,每次剂量为60mg,受试者的用力肺活量(简称FVC,用以衡量肺功能)均值增加了98.4毫升,而对照组的这一指标下降了20.3毫升。

肺部组织的瘢痕化、硬化,会导致其肺功能不可逆转地下降,这是几乎所有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必然命运。衡量进展的“标尺”,就是FVC。作为衡量肺功能的“金标准”,它也是患者生命倒计时的沙漏。一直以来,药物能够使这个沙漏流逝得更慢已属不易。Rentosertib可能改变这一现状。

根据英硅智能发布的论文,Rentosertib的2a期临床试验从2023年6月启动患者招募,到2024年8月完成对最后一例患者的观察。试验在中国的22个研究中心进行,71名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了4种不同方案治疗,除了前述提到的“每日一次60毫克”,还有安慰剂、“每日一次30毫克”、“每日两次30毫克”。

从统计数据看,Rentosertib达到了试验的主要终点:有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也表现出了逆转病情的潜力。

“我认为这个试验结果的意义重大。”任峰向虎嗅指出,Rentosertib的2a期临床试验在临床终点和生物标志物分析上都观察到了趋势一致的剂量依赖性反应(通俗理解,就是效果与剂量相关,剂量越大,效果越明显——虎嗅注),实现了对AI药物的概念性验证。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愿意接受这篇涉及新靶点、新机制药物的论文,更是对AI药物的鼓励。

这也是AI在改变新药研发逻辑上的牛刀小试。

英硅智能闯进决赛圈
Rentosertib的试验数据。
来自:Nature medicine

扭转新药研发的逻辑

“我希望Rentosertib能先在中国获批,因为它就是在中国发现的。”任峰告诉虎嗅。而在Rentosertib的身世中,也暗含着新药研发新的可能。

“AI把整个新药靶点发现和化合物设计的边界都扩大了。”他补充说。

英硅智能的Rentosertib是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TNIK抑制剂。如果能够获批,除了AI药物的光环,它也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应用在临床上的TNIK抑制剂。

这个靶点发现过程与以往不同,并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动物,如小鼠等身上获得,它来自对数据的挖掘,比较患者与健康人的数据找到线索,再通过综合荟萃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将多个研究获得“小拼图”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完整、清晰结果的一种统计学方法——虎嗅注)获得潜在靶点列表。这使得探索的靶点范围更广阔,最终筛选的靶点也更具有新颖性。

2019年立项以后,英硅智能通过靶点发现平台PadnaOmics一口气就得到了20个推荐靶点。后来,他们又根据新颖性、成药性等内置筛选项对靶点排序,TNIK位列候选靶点之首。

确认靶点后他们又通过分子生成AI平台Chemistry42基于结构从头设计了78个候选化合物(这些都是药物预备役)。其中的第55个,就是Rentosertib。

而且从英硅智能的研究看,TNIK是有潜力成为超级靶点的。该公司近期发表在Cell Press子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它除了与人体器官的纤维化有关,还与癌症、肥胖、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相关,未来甚至可能在抗衰老方面有所作为。

如果这些潜能得以充分释放,AI是新药掘金路上更高效的铲子这件事,就获得了更充分的证明。

可以看到,Rentosertib虽然在临床前通过AI按了加速键,进入临床试验以后却没有再用AI踩油门。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

“因为我们的强项是在临床前研发,主要是靶点发现和分子生成。”任峰解释说,而在临床试验阶段,从申报到剂量爬坡等,任何步骤都是不能省略的。“未来随着我们开展更多项目,有可能会去尝试数字化监测设备。”

也就是说,英硅智能至少在短期内开发新药的目的,主要还是要证明AI的实力,具体说来,就是要直接下场,用试验结果向制药界展示AI在挖掘黄金靶点,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等方面的价值。

事实上,在全球的AI热潮中,一直被认为最有落地优势的AI制药处境反而越来越不乐观。老牌AI制药龙头薛定谔、BenevolentAI、Exscientia、递归制药(Recursion)等,都面临资金紧张、裁员、并购等局面。

究其原因,临床管线的“无底洞”,已经让期待AI颠覆行业的投资人的耐心到了极限。整个行业都太渴望有AI药物获批,哪怕只是概念性验证,以至于年初递归制药一款License-in(许可引进)的药品发布临床2期数据,都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一轮狂欢。

英硅智能目前有超过30个研发管线,获得批准进入临床的项目就有10个。除了Rentosertib,还有一款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已完成全球多中心1期临床试验,另有多款抗肿瘤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其中不乏有潜力的方向。

当然,这些靶点的潜能要真正发挥出来,至少也还需要几十年。在此之前,Rentosertib的进展更加关键。

AI制药的新赛点

“英硅智能真正值得称赞的地方其实在于’坦诚’。”行业博主“药研智能社”直言,敢于将研究过程和数据全盘托出,至少证明他们是真的在做相关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PPT或是宣传层面上。该人士甚至认为,这种科学的、开放的姿态,也是AI制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客观来说,英硅智能此次公布的2a期临床试验确实存在瑕疵。徐作军也曾指出当前研究样本量较小等问题。

任峰在与虎嗅交流时,更是进一步剖析称,在试验设计之初,他们没有料到病人经过3个月这么短时间用药,就能看到好的药效,其本意只是想看一看趋势。

“按理说,我们应该每组入组20到30人;应该有一些统计学的假设。”任峰告诉虎嗅,如果这样,那么数据会做得更漂亮。

正因为此,Rentosertib的进一步验证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给出答案。

英硅智能也在为此做准备。就在6月16日英硅智能公开宣布其E轮融资全部交割,总额约1.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83亿元)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按照该公司所说,这笔钱将用于人工智能平台的升级和药物研发管线创新方面的突破。“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药物管线的临床探索”将是其中一部分。

而在同样超预期的融资背后,英硅智能和AI制药行业都站到了一个新的“赛点”上。

截至本轮融资,英硅智能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总金额约为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8.09亿元)。

这个规模相对创新药企业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在AI制药领域,除了一出手就融到10亿美元的由DavidBaker教授联合创立的Xaira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平均每次融资规模都在百亿美元左右,就在2024年,全球128起融资总金额也只有57.95亿美元。

这种情况下,资本的厚爱,是动力也是压力。过去几年里,因为商业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英硅智能常常遭到质疑。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Rentosertib能够成功突围,不仅对于AI制药,对于英硅智能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提振信心的机会。

不过,其中的困难也是具体的。英硅智能刚公布的2a期临床数据只是中国的数据。但,实际上,这款药在中美几乎是同时拿到二期临床试验批件的,而现在美国试验的进度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患者数量、集中度,以及临床试验推进的效率等方面,都远不及中国。而且在美国推进临床试验,乃至最终获批,跨国大药企都更具优势。这些都在增加AI药物获批,特别是在美国获批的难度。

而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即便Rentosertib能够顺利获批,也只是真正AI制药获得认可的起点。毕竟,要证明AI的实力,就需要有更多AI药物冲刺终点。而以现有新药研发成功率7.5%计算,即便提高三倍也只有20%多,绝大多数仍然是失败。

目前,全球已有300多个AI药物管线在推进中。在这场躬身入局的大规模豪赌中,要尽早看到最后的胜利,从业者提升技术水平只是一方面,资本和潜在买家们的耐心,或许更加重要。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00069.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1497.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上午10:21
下一篇 2025年6月24日 上午10:22

相关推荐

  • “仅退款”落幕:当平台不再拉偏架,谁最怕?

    世上再无一言不合的“仅退款”警告 撰文/李觐麟 编辑/陈邓新 排版/Annalee 实行短短四年时间的“仅退款”,终于落下帷幕。 近日,淘宝、京东、拼多多、快手等多家电商平台集体更新售后规则,围绕饱受争议的“仅退款”政策进行了修订。 电商平台集体跟进“仅退款”之初,设想的是提高用户体验从而促进消费的美好场景,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徒留卖家们的遍地哀鸿,被薅到崩溃的…

    财经 2025年4月28日
    7800
  • 征战高端10余载,OPPO少了昔日的锐气

    早在2013年,OPPO就推出了Find系列,这标志着,从那个时候起,OPPO就正式进入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不过,我们从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来看,苹果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大哥,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高达66%;三星在中国内地市场,虽然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但是人家在北美、欧洲等市场,依然…

    财经 2025年4月29日
    11200
  • 妙可蓝多:环保不像赚钱那样卖力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胡巍 头图|AI生成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26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环境 如果说赚钱,“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在2024年算是成功的。3月21日晚,其披露的2024年年度财报显示,2024年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89.16%。 但说到ESG,很少有行业龙头企业的ESG报告,编得像妙可蓝多的一样潦草。它写了86页…

    2025年4月4日
    7400
  • 这个国产化达86%的大健康蓝海市场,为何进口仍是霸主?

    一个百亿级蓝海市场正在飞速疾驰。 自2023年以来,国内特医食品领域进入产品爆发期:截至2025年6月底,已获批的特医产品达269款,其中65%产品于2023年及之后获批;从2025年上半年注册产品数量来看,全年有望持平甚至创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特医食品数量的迅猛增长是推动这一爆发的直接动力。截至2025年6月底,国产特医食品已有232款,占比高达86…

    财经 2025年7月17日
    5900
  • 就连拥抱苹果这件事,现在都能卷了起来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电影《蜂鸟计划》 “大家看,在这个游戏场景中,左边的iPhone机身温度是45度,而我们这次发布的新品把温度控制在了42度。” 以上这段发言,对于任何一个看过国内手机厂商发布会的观众来说,都不会陌生。在少则五六页,多则十几页PPT的比较后,总感觉下一秒台上的人嘴里会蹦出一句“听懂掌声”。 不…

    2025年4月23日
    10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