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合并就私有化极氪,吉利究竟想要干什么?

说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事,最近一段时间极氪和领克的合并无疑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的焦点,然而就在最近吉利再度大动作不断,刚刚合并的极氪就被吉利私有化了,吉利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刚刚合并就私有化极氪?

据齐鲁壹点的报道,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向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提交非约束性私有化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34.3%股份。若交易完成,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这一决策标志着吉利控股集团“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公告,本次吉利汽车建议以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股份和美国存托股票,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

据证券时报报道,本次收购是吉利汽车《台州宣言》的深化落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极氪作为吉利探索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重要资产,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推出多款车型,包括ZEEKR 009、ZEEKR X、ZEEKR 007等。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极氪也面临销量压力。2025年,极氪科技集团销量目标为74万辆,但截至4月仅完成16.53万辆,完成度为23.28%。

吉利汽车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私有化极氪将为公司创建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全面整合极氪的资产及资源,从而提升公司乘用车业务的竞争力。这也将有助于公司确定极氪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应对全球市场及经济挑战。由于极氪为面向高端豪华市场的全球豪华电动汽车科技品牌,就公司而言,全资控股极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公司拟透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的方式,为私有化建议提供资金。

极氪曾计划2025年达成71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其中领克品牌39万辆,极氪品牌32万辆。从实际销量来看,尽管2025年前4个月极氪累计销量为16.53万辆,但随着极氪9X、领克900等新品上市,完成年度71万辆目标仍有充足动能。

二、刚合并就私有化,吉利想干嘛?

就在极氪刚刚和领克合并不久,吉利就着急将其退市,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又该怎么分析?

首先,极氪的私有化有其逻辑必然性。极氪的私有化在外界看来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但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这是吉利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后的必然之举。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私有化能够让极氪摆脱上市公司繁琐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短期业绩压力。在美股市场,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开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详细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战略的灵活性和长期规划的实施。极氪作为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战略布局关键时期的品牌,私有化后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无需过度担忧短期股价波动对企业形象和战略规划的干扰。

从吉利集团的整体战略布局而言,极氪的私有化有助于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更有效整合。吉利旗下拥有众多品牌和业务板块,涵盖了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高端油车、低端亲民车等不同细分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了极氪,还有领克、沃尔沃、极星等品牌。极氪的私有化能够让其在吉利的新能源版图中更加独立地运作,避免内部竞争和资源分散,同时也便于吉利对各个品牌进行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

其次,极氪私有化也是践行《台州宣言》的一部分。早在去年下半年,李书福在《台州宣言》中就提出“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极氪的私有化退市无疑是对这一宣言的积极践行。

从业务整合的角度来看,极氪的私有化有助于加强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协同效应。吉利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研发实力,但此前这些资源在不同品牌和业务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散现象。极氪作为吉利的高端纯电品牌,拥有先进的电动平台、智能座舱技术等核心资产。通过私有化,吉利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在集团内部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实现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

从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极氪的私有化能够为其创造更加宽松和自主的创新环境。私有化后,极氪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入,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创新机制。例如,极氪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基金,鼓励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对于有潜力的创新成果给予快速转化和应用。

与此同时,对于盈利能力的提升,极氪的私有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美股市场,由于市场环境、投资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极氪的股价表现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和盈利能力。私有化后,极氪可以更加专注于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等方式实现盈利增长。

第三,吉利也在面临自己的多元与归核之争。在汽车产业中,多元化和归核化的争论一直存在。比亚迪凭借其多元化的产品线和庞大的产品矩阵,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亚迪的产品涵盖了轿车、SUV、MPV 等多种车型,价格区间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比亚迪能够在各个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大、品牌形象不够聚焦等。

相比之下,吉利选择了一条归核化的发展道路。归核化战略强调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于吉利来说,极氪的私有化是其归核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吉利认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只有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归核化战略有助于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集中力量打造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因此,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优势,将战略收缩起来,是吉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做出的明智选择。通过极氪的私有化,吉利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更有价值的领域,从而支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对于吉利来说,极氪的私有化只是其归核化发展的一步棋,后面无疑会有更多的发展选择。在未来,吉利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旗下品牌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在共享平台技术方面,吉利旗下的不同品牌可以共同使用一些先进的汽车平台,降低研发成本。

吉利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做出新的战略布局。通过整合后的强大实力,吉利可以在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极氪等品牌的销售范围。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竞争中,吉利可以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与国际汽车巨头展开竞争。

因此,吉利此次对极氪的私有化并非一时之计,而是基于长远考虑的战略决策。它标志着吉利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随着更多资源被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吉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这也预示着汽车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吉利能否凭借其归核化策略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1149.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2日
下一篇 2025年5月12日

相关推荐

  • 冷对喧嚣口水战:饿了么用 AI 重新定义外卖战场

    文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导语:喧嚣中的技术坚守,饿了么的AI破局之路。 最近,外卖行业舆论场依旧热闹非凡,各类话题争论不断。然而,饿了么却在外界的喧嚣中,坚定地将战略重心放在AI技术的深耕与应用上。这种看似低调的选择,实则蕴含着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也让饿了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破局之路。 近年来,外卖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渐从增量…

    财经 2025年4月27日
    3800
  • Manus的商业算盘能打响吗?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孙晓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千呼万唤始出来,国产AI智能体平台Manus宣布开放注册,所有人均可使用。 据悉,Manus注册用户可一次性获得1000积分奖励,另外每天还可通过免费完成一项任务以获得300积分。每日免费任务积分将在午夜刷新,且不会累积。 针对不同用户和不同需求,Manus提供三种付费订阅计划,定价分别为每月19…

    2025年5月14日
    2300
  • 海信视像营收利润双增!AI是王牌,还是赌局?

    在全球家电市场被智能化、高端化浪潮重塑格局之际,海信视像携优异的销量数据,以雷霆之势闯入大众视野。 根据Omdia统计,2024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占率为13.95%,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二;根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2024年海信系电视中国内地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为29.83%与26.31%,稳居中国第一。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是海信视像对市场趋势的精准预…

    财经 2025年4月9日
    4200
  • 卖掉公司后,我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对话嘉宾:欧逸柔(MAIA ACTIVE 创始人)、魏绪(华创资本投资人),原文标题:《MAIA ACTIVE 欧逸柔:卖掉公司后,我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自由》 ,本文来自华创资本播客节目《牛白丁》的对话内容,经创·问编辑部整理,文章有删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今天…

    2025年4月3日
    3300
  • 从广交会到联想誓师:全球化的中企,找到了一个硬核逻辑

    最近,全球化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外需受阻后,一些外贸企业开始转向寻找内销路径。 对于很多此前专注于海外业务的企业,本身缺少国内的销售渠道,短时间很难打开市场。 “转内销”也加剧了内卷的压力,只能说是一种被动承压的权宜之计。 面对全球化的风浪,还要不要出海? 很多中国企业,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正解局注意到最近的两条新闻: 敦煌网在美国爆火,一跃成为美国苹果应…

    财经 2025年4月21日
    3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