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表态背后的三点关键信息 美方急谈显露端倪!5月7日清晨,商务部发布了一条重要消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在美方频繁施加关税的背景下,这场即将进行的中美接触备受关注。商务部的通稿中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
这次是美方主动要求会谈。商务部表示,中方是在“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后,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这表明不是中方急于谈判,而是美国主动寻求对话,且态度积极。
从这次商务部的通稿来看,美方急切的态度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熟悉谈判规则的人都知道,谁主动要求谈,谁就在气势上处于劣势。而且中方强调其决定有道义基础。
会谈被定性为“接触”。中方同意双方牵头人见面,用了一个微妙的表述:接触。这意味着这次中美在瑞士的会谈更多是试探性的,是一个开始。对中国来说,也是评估美国是否真心想谈判的机会。经贸谈判通常需要反复进行,尤其是面对一个老对手时,中方不能排除美方在达成阶段性成果后出尔反尔的可能性。因此,中方谨慎使用“接触”一词,显得非常恰当。这次通稿也表明了中方态度:如果美方不纠正错误的单边关税措施,则说明美方完全没有诚意,会进一步损害双方互信。要谈可以,但美方必须拿出诚意,否则仅仅是“接触”而已。
这次“接触”的地点选得巧妙。与之前中美正式经贸谈判不同,这次不在中美两国任何一地,而是在瑞士。在瑞士这个中立国会谈可以让双方更易坦诚沟通,避免主场外交的舆论压力。时间点也很有意思,是趁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副总理访问瑞士期间,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飞到瑞士进行会谈。对中方来说是“顺道”,对美方来说则是“专程”,再次证明了是美方急于谈判。
中美在欧洲“接触”对中方也有利。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间频繁互动。面对美方滥施关税,欧洲批评声音很大,中欧在共同应对关税问题上有相近立场。从外交部公布的何立峰副总理访欧行程看,经贸话题是重点。把中美“接触”放在欧洲,一方面可以传递中方不会单独向美方妥协的信号,同时也会放大欧洲声音,对美方形成压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2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