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面对美国出台所谓的“对等关税”,2025年4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指出:“我们更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当前增量需求有哪些新的发力点值得关注和挖掘?我们从出口企业转内销、制造业升级“反内卷”、促进服务贸易、推动在华外籍人士商品消费以及相关便利化政策等角度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 出口企业内销渠道扩展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反内卷”并行。
1、2025年4月11日,商务部表示,中国外贸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将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工作等。具体地,商务部提出”四个对接”策略: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4月12日,中国商业联合会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七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倡议书。
2、面对外贸企业销售渠道与市场规则不熟、生产线与标准转换困难以及品牌认知与资金压力等困难,各方围绕渠道重构(电商+展会)、生产适配(标准转换+柔性试产)、品牌赋能(流量+政策)和资源整合(物流+人才)展开行动。例如,多个商品市场、百货商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等批发零售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设立外贸产品内销专区、专柜,举办外贸优品展销活动,为外贸企业提供展示和销售平台。
3、外部的狂风骤雨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业“反内卷”的重要机遇。中国已经在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性、纵深性、系统性上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壁垒,而中国式创新预计带来中国AI应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显著优势。例如,制造业企业加速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汕头玩具企业转向开发AI玩具,利用技术壁垒保障溢价能力。2025年1-2月汕头澄海区玩具出口额14.80亿元,AI玩具订单量超预期。持续看好算力链国产替代以及Agent AI尤其是物理 AI中期发展机遇。
三、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来华签证、支付手段和消费退税便利化。
1、2024年以来,中国入境政策在停留时间、旅行范围、面向对象等方面逐步放宽。1)首先是免签政策“朋友圈”持续扩容,单方面免签与互免签证并行推进;2)其次是过境免签政策全面优化,停留时间与活动范围大幅放宽;3)此外区域化便利政策精准发力,如海南自贸港政策、邮轮旅游便利化等。
2、多部门、多平台协同推进各类支付场景互联互通,促进服务贸易。1)通用场景上,国务院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和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银联、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提升境外互通能力,提高单笔和年累计交易限额。2)交通场景上,交通部优化交通购票和支付方式,支持多证件购票和人工检票,网约车平台支持境外手机号和国际信用卡支付。3)文旅场景上,文旅部和央行等部门推动重点文旅场所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全覆盖,保留人工售票和现金支付渠道,提升境外游客支付便利性。
3、具体到入境旅客商品消费层面,近期离境退税政策优化值得关注。离境退税政策自2011年在海南试点,2015年推广到全国,2025年4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公告将“即买即退”服务进一步推广至全国。数据上看,据海关统计,2024年外国入境游客人次恢复至近2700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近1倍。国家税务总局4月1日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办理离境退税的境外旅客数、退税商品销售额、退税额同比分别增长2.3倍、1.2倍、1.3倍。各项入境消费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旅华境外游客消费潜力。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和全球关税政策短期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中期将产生持续影响;国内消费政策和潜力的释放效果显现需要耐心;上述案例仅作定性的方向探讨。
附录图表
注:本文来自申万宏源2025年4月15日发布的《贸易冲突环境下有哪些增量需求发力点?——全球贸易新秩序下中国产业链观察系列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