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多地通报基孔肯雅热疫情。这种被非洲土著语称为“痛得直不起腰”的传染病因剧烈关节痛让患者痛苦不堪,引发关注。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其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媒介为伊蚊,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也是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该病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剧痛和皮疹。患者发病后会突然发热,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部分患者还会在发热消退后间隔1~2天再次发热。患者的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影响活动能力,甚至导致弯腰行走。此外,患者的躯干、四肢伸侧及手掌足底可能出现皮疹。除了这些典型症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痛、畏光、结膜充血等症状。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老年人、新生儿、慢性病患者或孕妇感染后可能出现关节痛迁延、心肌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由伊蚊传播,症状相似,但存在关键差异。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易通过伊蚊扩散,传播速度更快,小关节剧痛且有可能长期疼痛,重症风险较低。而登革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全身肌肉及骨关节疼痛,重症风险较高。基孔肯雅热初期的症状和感冒类似,但伴随皮疹和关节疼痛等特异性症状。如果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皮疹和关节疼痛,应及时就医。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链——防蚊、灭蚊、避免叮咬。建议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托盘、水桶等积水容器,储水容器应加上盖子。如果有水养植物,应勤换水和清理植物根部,避免蚊虫产卵。外出时,衣物尽量选择不易吸引蚊虫的颜色,减少皮肤暴露。合理选择驱蚊产品,暴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衣物可喷洒氯菊酯类药物。室内可以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蚊香等进行驱蚊,户外活动则要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处逗留。老人、孕妇、婴幼儿及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重症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防护。
夏季是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基孔肯雅热虽无疫苗,但可通过科学防控有效遏制,降低感染风险。倘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关节痛,请及时就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