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非升即走现象,学界独有的大胆尝试与挑战

访客 2025-09-17 17:06:48 21121 抢沙发
“非升即走”现象主要存在于学术界,原因在于学术界的竞争压力较大,科研人员面临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不断晋升以维持学术地位和职业发展,学术界相对较为开放和自由,人员流动性较大,也为“非升即走”提供了条件,这种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需要平衡学术自由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学术界的可持续发展。

更具体说,是为何“非升即走”只在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里“大行其道”?

“非升即走”制度,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常见政策,自在国内引入起,就频频引发热议。青年教师群体,在规定的聘期内若未能达到晋升要求(如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完成教学任务等),则不再续聘(走人)。

诸如末位淘汰、绩效考核不达标则辞退等,这类竞争淘汰制度在学界之外,比如企业界,并不罕见。为什么同样是不达标就走人,在企业中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手段,而在高校中,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和反对?

更进一步看,为什么这类高度竞争性的淘汰机制,尤其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能够运转,而很少在其他高知职业群体中大规模推行(如同在高校的行政人员,其他领域如医生、律师、企业研发工程师等)?

淘汰,为何只在学界“争议满满”?

在企业环境中,绩效考核、末位淘汰、优化裁员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员工若连续几个季度未达成KPI,被约谈、调岗甚至辞退,并不算新闻。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相比之下,高校中的“非升即走”却常被诟病为“不公平”、“压榨青年教师”,甚至一些院校被贴上“学术缅北”的标签。为什么在学界,对于“淘汰”的争议声音极大?

差异背后,隐藏着几个关键因素

其一,是企业与高校在用人机制退出成本上的巨大差异。企业辞退员工,通常需要依照劳动合同法支付“N+1”。这种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随意高淘汰率的行为。

反观高校,尤其是公立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其用人机制并不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辞退教师往往不需支付高额赔偿。更极端的是,部分高校甚至会在教师离开时,要求其退回安家费、科研启动金等经费,导致教师不仅“失业”,还可能“负债”。

其二,企业中的淘汰往往是结构性的、周期性的,或是针对个别表现不佳的员工,很少出现像高校这样大规模、高比例的淘汰。例如,某985高校曾在一年内招聘近百名预聘制教师,6年后仅不到20%获得长聘。这种淘汰规模,在企业中往往是由于业务调整,通常早有预期。

其三,即便同样是“淘汰”,社会对企业“淘汰”接受度相对高。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员工与雇主之间本质是契约关系,绩效导向的文化深入人心。而高校一直被视作“求真、育人”的象牙塔,引入高度市场化的淘汰机制,“光环”破碎的冲击力是不小的。

最后,还有个因素是“退路”:企业员工流动性本就强。一个工程师离开大厂,可能加入初创公司、转行创业或进入其他行业;一位医生离开原本医院,可能进入另一家医院或转行其他医药领域。而高校教师,职业路径非常依赖学术声誉和单位归属,一旦被“淘汰”,很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结,转行成本极高。比如说,因绩效考核不达标离开一所高校,大概率只能向下流动去往较低平台院校;再比如说,直接离开高校圈,相当于直接将积累了十多年学术资源“归零”。

一方面,个体转行成本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换人成本”呢?

大批解聘青年教师,高校为什么还能正常运行?

想必大家已有答案,如今博士、博士后储备人才规模逐年上涨,而高校能提供的岗位规模远远跟不上快速的增幅。对高等院校来说,尤其是平台较高的用人单位,“多的是优秀博士,不差你一个”。

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生态。

为何只针对年轻教师?

“非升即走”制度几乎成为青年教师的专属标签,而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甚至行政人员却很少面临类似的考核压力。当然有人会说,薪资不一样啊,高薪资自然高要求。

问题关键在于:这个薪资是较高,而要求是极高(甚至薪资待遇、要求都是说变就变的,前者变少、后者变多);完不成极高要求,按说可以降薪,而不少年轻老师面临的是,不止降薪,是直接解聘走人。

非升即走现象,学界独有的大胆尝试与挑战
图源公众号评论区

现实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双轨制,在高校中仍是心照不宣的规则。

为什么这种不对称制度仅针对青年教师群体?

首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的产出预期。青年教师处于学术生涯的黄金期,体力和创造力都处于高峰,是高校科研产出的主力军。院校也有自己的KPI,各个排名看“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科研指标,部分用人单位通过“非升即走”机制,实际上是在以最小成本最大化地榨取青年教师的科研生产力。

第二点,作为一种特殊组织,不少高校的内部权力结构和文化氛围助长了这种不对称的制度设计。资深教授往往掌握职称评审、项目分配、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他们自然缺乏动机对自己动刀。而青年教师作为学术体制的底层,缺乏议价能力和制度性保障,很容易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

此外,高校的人事制度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在过去,高校教师一旦进入编制,基本就是终身职位,缺乏退出机制,身在高校的朋友们,周围应该不少见“躺平”一代。如今在科研竞争和国际接轨的压力下,高校试图引入更灵活、更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但又难以撼动现有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于是,“只动新人,不动老人”成为阻力最小的改革方式。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制度也折射出众多高校在资源分配与人才评价上的短期“功利化”倾向。

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这些弊端在“非升即走”的考核中被进一步放大。青年教师为了达标,不得不追逐短平快的课题,避开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研究,这实际上与学术发展的长期目标背道而驰。

最后,“非升即走”源于“预聘-长聘”,原制度出发点为了“留”而非“走”,且其施行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否则就是“恶性循环”。今年,无论是上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的发声,还是下半年一批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都在传递信号:是时候彻底改变了!

然而,进入改革深水区,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青年教师或是青年教师预备役个体,大家既要有乐观的态度,也要有清醒的认知。选择这条路,就要先选好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壤。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hujinzicha.net/post/1621.html发布于 2025-09-17 17:06:4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北方经济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12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