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供需错配背景下,户用光伏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潭,整个行业正疲于应对持续的低价冲击。
这是一场对行业根基的消耗战——当低价成为企业的唯一生存法则,技术创新退居二线,产品质量节节败退,整个行业正在被拖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逆变器虚标、防雷等级阉割、质保体系形同虚设……低价换来的是各方信任坍塌。无序竞争冲击着行业的安全底线,也撕裂着原有的市场秩序。
这一混乱局面,已经引发监管层的高度警觉。6月下旬,人民日报刊文痛陈“内卷式竞争”的弊端,直指价格战正导致行业失序、创新动力丧失。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接连发声,公开点名“低于成本报价”“以次充好”等行业乱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价格竞争的规范与整治。
更具标志性的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已明确要求,以法治化、规范化手段整治低价无序竞争,把质量提升作为推动落后产能出清的核心抓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继续将光伏逆变器纳入质量监管抽查中,重拳出击行业乱象。
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低价混战不再被容忍,行业将重归价值竞争的正轨。
低价大战下的行业乱象
放眼整个行业,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将达到277.57GW,几乎相当于2010年至2020年十年总和。
这种爆发式增长虽令人振奋,但背后的隐忧同样显著,新增装机的高速扩张并未带来同步的收益增长,反而加剧了全行业的供需错配,导致组件价格、逆变器价格持续下探,利润空间被层层压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警示,如果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回暖,部分企业资金链将断裂,并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面对产能过剩与市场低迷的双重压力,企业的选择空间愈发逼仄。一端是缓慢见效的技术投入,一端是即刻见效的价格换量,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转向后者。
价格战的传导路径清晰而迅速——从上游制造到终端销售,户用市场成为被压迫最深的一环。
原因在户用用户普遍缺乏专业判断力,价格成为唯一且直观的决策因素。
部分企业干脆报出自杀式价格,只为抢单。而当价格成为唯一标准,质量不可避免地让位。以逆变器为例,一些厂商为争取订单,不惜压缩安全边界、简化设计用料,逆变器从电磁兼容到接地保护,从继电器到防雷系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
从现实情况来看,行业逻辑本身已被撕裂。一方面,劣质产品可以靠低价抢夺市场;另一方面,真正有能力投入研发的企业,却要面对回报被压缩、市场被稀释的困境。
劣币驱逐良币,是正发生在光伏户用端的现实博弈。
更令人担忧的是,低价抢单已不仅是质量的让步,更蔓延到商业伦理层面。部分中标企业在交付阶段故意提供与合同不符的减配产品,甚至出现售后失联、服务缺失等现象。当质保无法兑现、设备出故障后责任不明,终端用户只能陷入漫长的投诉与扯皮中。
价格战原本是市场行为,但当它掏空了技术、压垮了信任、模糊了契约,已不再只是“卷”的问题,整个产业链的秩序与公信力将一并稀释。
安全风险,谁来买单?
光伏的价格越卷,厂家对安全的投入就越小。
部分厂商在低价竞争中能省则省、能减则减,不惜突破安全红线来压缩成本。一些廉价逆变器EMC辐射超过标准值20倍以上,俨然成为家中的“隐形杀手”。目前,海外市场已多次出现因EMC不合规而被查处的案例,这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由于户用逆变器多安装于近户环境,一旦EMC不合规,将释放过强电磁干扰,轻则造成Wi-Fi、无线电等通信设备瘫痪,家用电器频繁出错或性能下降;重则电磁辐射值超标数十倍,长期暴露将对人体健康构成隐患。更有甚者,EMC超标还常伴随设备过热、绝缘失效等现象,大大增加起火风险。
防雷设计同样成了部分厂商眼中的可删项,其交直流防雷甚至无法达到器件二级防雷的标准。户用光伏系统常年暴露在屋顶,雷击风险本就高于其他应用场景。一旦组件遭雷击,强大电流将沿线路直击逆变器。若未设置相应等级的防雷保护,设备极易瞬间损毁,甚至引发火灾,殃及整个光伏系统及周边居住安全。
更隐蔽的风险存在于产品内部和底层设计中。有些厂商为降低成本,将原本的交流双继电器减配成单继电器,违背AA标准。一个元器件的减配,会导致设备应对风险时的灵敏度下降,进而引发电弧重燃。一些型号的逆变器的上盖与机箱间采用不导电密封材料,导致接地连续性测试不合格,违背NB/T 32004等国家标准要求。一旦前机盖意外带电,使用者又同时接触方阵带电部件与大地,电网与地的连接(如接地中线)将形成电击回路,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低价混战,对各方都是饮鸩止渴。
尤其对用户而言,所谓超低价背后潜藏着诸多隐性成本。发电效率低、收益不达标、故障率高、运维脱节、寿命缩短,最终带来的不仅是额外支出,更可能是安全风险。一套光伏系统原本是发电资产,最终却可能变成负担。
多方共振
当下,监管层已察觉风险信号,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相继出手整顿乱象,强调成本线红线和质量底线。
但要走出低价竞争困局,推动户用光伏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靠某一方单打独斗远远不够。这场行业重构,必须是一次由企业、资方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博弈——每一方都不能置身事外,也无法独善其身。
政府监管是最坚硬的制度基石。过去几年,低价产品层出不穷,本质上是监管滞后和标准缺失造成的市场真空。
要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加强对逆变器、组件等关键设备的抽查与执法,严惩虚假标注和安全隐患,切断劣质产品的入场资格。同时,应加快推进户用光伏相关的产品验收、安全安装等标准体系建设,并推动国家标准的更新与落地,用标准之锚稳住行业航向。
平台方与渠道商在选品与推荐环节中应提升对产品技术参数与安全性能的重视,杜绝只以价格作为唯一指标的比价式销售,引导用户做出更稳健、可持续的投资决策。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产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研发、生产、交付、售后全链条上建立稳固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为短期订单压价、不为流量牺牲质量,是企业在混战中保全根基的唯一路径。
面对平台商、集成商的压价压力,企业也应在内部建立有效的报价审核与风险防控机制,杜绝低于成本线的非理性竞争,避免自身被卷入恶性循环。
如今,行业正在完成从无序竞争向价值回归的切换。可以预见,未来以低价为锚的粗放竞争模式将难以为继,靠偷工减料维系低价的企业将逐步被边缘化。与此同时,拥有深厚技术储备与长线战略的头部企业,正逐步建立新的壁垒,在信任、品牌、资本三重红利的加持下,将更快穿越周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