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千多元报了越南下龙湾五日游,前半程还是阳光沙滩的惬意时光,后半程却变成了强制消费的‘修罗场’。18人的团,两天就被诱导着花了近20万元购物。”黄诗(化名)近日刚刚结束了自己的保险旅游团行程,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起初以为是保险公司回馈客户的福利,最终却成为购物的“套路”。
部分游客在行程中被要求购买数万元的沉香、乳胶枕等商品,不买便遭导游冷嘲热讽,甚至被限制自由。有游客反映,出境首日护照就被扣押,对方声称不买商品便不予归还。更有甚者,高价购得的商品经鉴定实际价值悬殊,比如万元买下的沉香手串,实则仅值 800 元。
薅低价保险旅游团羊毛遭“反薅”,千元旅游却背负天价账单
而猫腻可能早已藏在行程单里。从黄诗向北方经济网提供的行程表来看,前三天安排常规景点游览,后两天则密集出现以沉香馆、越南三宝馆等隐晦方式命名的购物点。其中,还会安排红酒晚宴,向游客推销保险产品。
“一个18人的团,两天就消费了近20万元,单是沉香馆一上午就花了8万多元。”黄诗向北方经济网回忆道。在封闭展厅里,面对4500元/克的稀有犀牛角、万元起步的深海金珍珠、翡翠饰品时,先前温情友善的导游顷刻转变为推销者。
图源:受访者提供
从黄诗向北方经济网提供的录音资料来看,导游或者导购员通常利用煽情话术和制造焦虑等方式,同时夸大商品稀缺性、功效、文化意义等来诱导消费购物,如导购称象牙具有补阳气和辟邪的作用,并渲染越南象牙交易的合法性。
“上万元的沉香手串,回国鉴定后发现只值800多元,肠子都悔青了。”90后张喜(化名)向北方经济网表示,其近日参加的保险旅游团中,导购推销安宫牛黄丸、沉香手串、珠宝等商品,他最终消费近2万元,回国鉴定后却发现全是低质高价货。“团费1280元,原本想体验东南亚风情,没想到全程都在为天价珠宝买单。”张喜说。
更隐蔽的是,部分购物店采用封闭式管理,游客无法比价或联系外界,进一步削弱议价能力。“每天6小时封闭式购物,展厅保安把守出口,导购贴身‘服务’,连洗手间都需专人陪同。”张喜向北方经济网表示。
溃退的代理人:生存压力催生“畸形KPI”
据许绢介绍,当前市场上存在两种模式的保险旅游团:正规军是保险公司通过官方渠道组织,行程透明、资质合规;而消费者遭遇套路的重灾区则是代理人私下组团的“山寨版”保险旅游团,它们通常与非正规旅行社“合作”,将旅游行程异化为“推销卖场”。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向北方经济网分析称,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组织VIP客户旅游等活动,是行业进行客户拓展和关系维护的一种方式。保险公司在承担相应成本时,增进客户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认识,在此期间,部分客户水到渠成的自愿购买保险产品。
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太仓监管支局发布的风险提示,证实了低价保险旅游团乱象经常存在。该监管局称,近期接到多起投诉,反映有保险公司组织投保人参加低价旅游团,行程中存在强制购物、收差额费,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问题。经核查,此类活动并非保险公司官方组织,系旅行社冒用名义虚假宣传。并提示消费者,一要核实活动真实性,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官方APP、客服热线等官方渠道确认;二要警惕“低价”“免费”陷阱,理性判断成本,明确合同费用明细与违约责任。
金字塔底端代理人的生存困境,或成为催生出畸形保险旅游团的原因之一。
黄诗也向北方经济网表示,带队的代理人会阻止购买溢价商品,但也会暗示“别影响导游利益,这都是行业常态。”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有效的防御策略仍是 “不贪小便宜,理性消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