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原文标题:《封面反向买,别墅靠大海?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头图来自:AI生成

一、不只是加密货币,还有石油

几天之前,我们回顾了《经济学人》的华丽封面,它们成功在加密货币世界里扮演了反向指标的角色。但实际上,不仅是加密货币,《经济学人》在其他领域的表现也非常稳健。比如石油,1999 年至 2016 年,它的五篇封面文章精准踩中了每一次价格的顶峰和低谷。

当然是反向的踩中。

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1999年3月《石油泛滥》。把当时 6600 万桶的全球日产量描绘成洪水猛兽,油价似乎只能一路下滑。然而很快,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散去,油价一路狂飙。

2000 年9月《石油即将反击?》。文中警告:即便 OPEC 开闸增产,原油也可能冲破每桶 40 美元的心理关口。但是,2001 年全球经济放缓,油价应声回落。

2003 年10月《石油时代的终结》。把技术进步、高效能汽车、可再生能源捧成石油的掘墓人。国际油价之后用五年时间跑出了历史罕见的大牛市。

2008年5月《反弹》。它提醒读者,停滞的产量与新兴市场的需求正把油价往上挤。然而,金融风暴在几个月后席卷而来,油价跌入谷底。

2016年1月《谁害怕廉价石油?》。文章调侃:沙特开足马力,全球再次被石油淹没,高成本生产商正被逐出牌桌——仿佛油价将永远在低位。没想到,这篇文章成为后续多年牛市的扉页。

全部五篇文章发布的时机堪称完美,“泛滥”“终结”“廉价”这些大词的频繁出现,似乎总是预示着趋势的反转,只不过方向跟它预测的正好相反。

二、反向指标的背后逻辑

这并不是《经济学人》一家的操作,无论是电视上的名嘴,还是社交媒体上大吹大擂的投资专家,都热衷拿事件来给市场贴多空标签。

问题在于,这些事件经不起统计学的检验,还带着确认偏差的天生滤镜:你若天生不喜欢一个国家,就总能找到它的经济快要完蛋的蛛丝马迹;你若认定科技股是泡沫,只需刷几条视频,就能确定他们都快要完蛋。人看到的永远是想看的。

于是,“杂志封面指标”横空出世,成了老江湖用的反向指南:等某个公司、行业或人物登上封面,就调整策略。1979 年,《商业周刊》高呼“股票已死”时,美股其实正准备开启二十年大牛市;1999 年,《经济学人》喊出“世界被石油淹没”时,国际油价在谷底开始攀升;2000 年科技泡沫破裂前夕,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刚被选为《时代》年度人物;2007 年石油危机拖垮了俄罗斯经济时,普京却在同一本杂志封面上收获年度人物荣誉——谁登封,谁见顶。

道理也很简单:等编辑部终于觉得“这股风够劲儿”值得上封面,说明它早已在大众视野里暴露了足够久。情绪已经极致,故事已经透支,再没有散户充当价格的燃料,剩下的往往只有均值回归这一个结局。想想看,资产若不经历暴涨暴跌,哪有足够的话题度来跻身封面?

等它真正上封面的时候,故事已经完完全全被price in。

三、用数据说话

2016 年,Spectra Markets 创始人布伦特·唐纳利对《经济学人》的旧封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在他找到的 62 期中,看跌封面多达 39 期,看涨封面只有 23 期。毕竟,恐惧能带来销量,能让读者赶快翻看正文。所以,你最好将这些故事视为反转指标,而不要在乎它所渲染的情绪。

在他的统计里,资产价格大部分都向着与封面情绪相反的方向狂奔,并在约一年后达到顶峰。这种现象尤以看跌封面最为灵验。换句话说,《经济学人》封面是一个方便到开箱即用的逆势信号——成本只是看一眼,平均年化回报却能达到10~15%。正确的概率也很高:看涨封面的胜率是60%,看跌封面的胜率是54%。

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当然也有失败案例。1999 年,《经济学人》连续几期警告互联网泡沫,事后看,纳斯达克指数的确在 2000 年春天崩盘。然而麻烦在于:从《经济学人》发文到最终崩盘,纳指又翻了一番。如果有人完全照着封面做空,可能坚持不到最终的反转就会被爆仓。

《经济学人》在大宗商品的表现是最差的,因为平时大众对它们的关注并不多,所以它们需要有极端的波动才能登上封面。但一旦如此,价格通常已在情绪沸腾的极点,几乎每次都给足逆向玩家收割的机会。看着那些封面与后续行情呈镜像的曲线,你会怀疑这不是统计学噪音的偶然,而是出版规律与从众心理共振后的必然。

四、今天的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时代》周刊把马斯克推上 2021年度人物宝座后,特斯拉的股价在随后一年内腰斩——一边是风光的封面,一边是资本市场的重锤。当一家公司或一位CEO被神化到可以装订成册、陈列书架时,我们可能(暂时)已经走到叙事的顶峰。

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更临近的情况呢?从2024年10月到现在,针对《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进行6次反向决策,胜率三分之二,平均收益率13.16%。

用《经济学人》构建一个无脑的高胜率策略

如此看来,在投资世界里,封面故事更像情绪温度计。当你看到排版精美、用词耸动的封面时,不妨先深呼吸,默念“谢谢提示”,然后转身研究可能正要启动的反向路径——毕竟,恐惧只是让杂志更好卖,但不是你的钱包。

封面是故事,就是情绪,当它达到极致时,往往就是最佳机会。请记得,在情绪高潮时保持冷静,在情绪低谷时保持耐心。

本文仅是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关于作者:17岁之前是小镇做题家,在着名的中国人民币大学学了跟人民币最相关的专业,在国企和互联网做了跟专业距离最远的工作。爱读书、爱电影、爱音乐、爱写作,致力于用多学科的角度解析现实,寻求当下复杂问题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87839.html?f=wyxwapp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3694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18日 下午10:09
下一篇 2025年7月19日

相关推荐

  • 资本家审美正在脑控世界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个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一年多前,梅西刚夺冠,球星卡市场红火得很,我也在浪潮之中,玩得五迷三道。 就在2023年底的时候,球星卡巨头Topps出了个23/24欧冠球星卡的新系列,名叫DECO。 那会儿我刚看名,以为这是…

    2025年4月27日
    7200
  • 中美关税博弈下的广西小城,出口杀疯了

    5月12日,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 中美早日恢复外贸,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全球期待。 中美关税博弈能够这么快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国顶住压力、选择硬刚密不可分。 中国敢于硬碰硬,背后是外贸的强大韧性。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前4个月,我…

    财经 2025年5月14日
    6200
  • 被夸大了的失败经验,无非是变相的成功学

    研究了那么多失败的案例,仍然做不好一家企业

    2017年4月17日
    11203
  • 哈佛硬刚“疯王”,能撑多久?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29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教育 特朗普还是对哈佛大学“动手”了。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14日,由于哈佛大学当日早些时候拒绝了白宫的要求,特朗普政府宣布冻结向哈佛大学提供的约22亿美元多年期拨款和6000万美元多年期合同。 早在3月31日,三个联邦机构(美国教育部、美国…

    2025年4月17日
    7900
  • 黄酒大变局:会稽山反杀古越龙山!

    超乎所有人的想象,黄酒燃爆了整个资本市场。 不到十个交易日的时间,古越龙山的股价从大约9块钱最高涨到近12块钱,涨幅超30%;会稽山更夸张,十天内有六天摸到涨停,股价从15直线拉到25以上,涨幅高达70%。 在整个酒类市场继续加压的当下,黄酒为什么能够一反常态的石破天惊? 【迟来的补涨】 在中国酒类市场,黄酒一直是个弃儿。 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2023年黄酒…

    财经 2025年5月30日
    2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